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交行马续田:银行资管开启全球化时代

发布时间:2015-02-12 14:59:46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CWM50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交通银行资产管理中心总裁 马续田

演讲全文:

前不久交通银行刚刚在香港成立了资产管理香港中心,在这个成立仪式上交通银行董事长刘先生提出了今后交通银行的全球化发展、海外发展要以分行和全球事业部双轮驱动的模式。未来打造交通银行亚太地区重要的财富管理银行。

很多朋友关心交行在这个时候提出资产管理的国际化全球化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今天也借这个机会把我们的一些想法跟大家沟通一下,谈到银行资管开启全球化时代,我想讲三部分。

一、遥望全球巨人

从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管理办法,到现在银行理财发展了十年的时间。十年间,银行理财从零到15万亿,每年增速40%。这样的速度,我们自己跟过去比相对较快,可是如果跟全球的一些资产管理巨人相比,差距还非常大。

第一,从规模来看,目前国内银行最大的资产管理规模两万多亿人民币,三千多亿美元。但是从全球主要资产管理机构来看,超过万亿美元的有十几家,其中最大的一家最新数据是4.6万亿美元,JP摩根是2.3亿美元,还有一家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超过了1.2亿美元。

目前我国资产管理机构主要包括银行、券商、基金在内,虽有一部分在香港市场,但总体来说,经营的主要场所和主要的市场都在国内。但是看看全球主要的机构,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瑞银在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营机构, JP摩根是22个,DWS是16个。再看这些机构的损益表,任何一家机构在单一国家的收益都不超过其全球总营收的50%,本土市场的营收不超过50%。凡是成就非常高的大的资产管理机构,它的经营范围也是非常广,非常国际化的。这是第二个差距。

第三,产品结构和投资风格差距非常大。过去我们讲国内银行理财经常讲产品单一化、同质化,其实基金、保险和券商资管也存在这个问题,产品的结构太简单了,产品风格太单一。再看全球的机构,记得两年前我在美国华尔街,我当时仅仅在华尔街拜访了十一家对冲基金,每一家的策略都完全不一样。看一些主流的资产管理公司,跟他们相比,我们确实是在产品上、在投资上差距非常大。

第四个差距,在全球的主要市场,中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资产管理机构是集体缺席的。实际上这个市场不是我们熟知的所谓股票市场,或者是单一债券市场,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一些国外大的投行和资产管理机构,他们有一个很大的功能叫做FCF,就是外汇、商品和固定收益部门。这个部门在国外的投行和资产管理机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为什么这三个策略会放在一起?这三个放在一起会成为一个叫“全球宏观市场”这样一个大的市场,每天的交易量能够达到十几万亿到几十万亿美元。但是这样一些市场,我们中国的资产管理机构基本上缺席了,我们没有玩的本领,或者说勇气和胆略都没有,我们是缺席的。还有一个指标,我们国家主权基金这么多,但又有多少钱是由国内机构来管理的,更不用说国外的外汇基金用中国机构来管的例子了,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在资产配置方面缺席了,从中也看到了我们的差距。

最后一个差距,我觉得是业务方式上的差距。全球主要的资产管理机构,在行动模式上叫“全球思维和地方行动”,这个是怎么理解呢?我可以给大家设想一个简单的场景,比如说一家全球的主要的资产管理机构总部如果是在伦敦的话,每天早上7点,伦敦要开视频会,这个视频会会连线亚洲、日本、新加坡、以及美国的纽约市场、包括新兴的市场,全球十几个分部一起连线,在我们看来根本是无法想象的,现在有人说我们有微信了,每天可以看到大量的信息。微信有好处,但坏处是碎片化,你不知道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如果像全球思维地方行动,才能够真正在全球市场如鱼得水。

从五个方面来讲我们的差距到底在哪里,这是第一个小问题。

二、中国资产管理正迎来历史性机遇

第一个机遇,人民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机会很大,我觉得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是中国千年难遇的机会,这次机会对我们中国的企业,特别对我们的金融机构来说真的是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我有几个感受,因为经常去国外出差,过去去国外出差的时候有一个环节,就是退税的环节,都是问要不要美元或者当地货币。这几年,去这些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机场退税的时候,很多机场问你要不要人民币?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更进一步地说,以美国为例,从美元国际化的过程看,美国真正在中国建立金融机构是在美元国际化以后,建立了全球金融的霸主地位。这一点对我们所有在座的金融机构都是非常有启示的,中国的金融机构能不能伴随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化建立我们金融的强权呢?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再拿美国的例子来说,美国在美元国际化以后,美元现钞的分布是56%在美国之外,50%在美国境内。资产投资品现在90%是以美元计价的。这样一个美元计价的大市场支撑了美国金融机构的全球化。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现在我们大概是180万亿的货币,现在只有2.3%在境外,假设如果10%在境外,那是将近20万亿的货币;假设20%在境外,那就是40万亿的货币。这对金融机构来说是何等巨大的市场。我想说,人民币国际化正在以势不可当的趋势推进,也许两到三年就完成了,如果还不去行动,真的是辜负时代赋给我们千年一遇的机会。

第二个机遇,,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大量的服务,特别是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

过去中国企业走出去一般都是去买资源,到各个经营市场去买人家的资源,现在最近几年来,我们有些新的东西,比如现在耳熟能详的中国高铁技术,高端装备技术,正迈向境外市场,我们对一些国外高端技术企业的兼并收购,也在成为企业走出去一个新的方式。过去我们收资源就是传统的打法,掏钱搞政府关系。现在不一样,你的对手都是非常专业化的,这样出去以后要有专业化的服务,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通过投行满足中国升级版“走出去”。

第三个机遇,中国投资走出去。

前一段时间听到大家提得很多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我们成立了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行,还有丝路基金,我们也回顾了一下美元国际化的过程。美元国际化的过程真正在全球形成美元的离岸中心,是在欧洲马歇尔计划之后,正是因为美元在欧洲基础设施中的大量应用,在欧洲市场伦敦和法兰克福形成了欧洲的美元市场,美国又援助日本,通过日本的马歇尔又在亚洲形成了美元市场。中国国家的收入会带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形成。我们的金融机构再不去扮演一席之地,把这样一个机会让给国外的机构吗?

我大概三个月前去了趟汇丰,跟汇丰探讨十年之内汇丰最大的业务机会是什么?他们告诉我,第一个机会是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一个外资银行都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对他业务发展的机遇,我们更要深刻认识到这个机遇。

这个机遇有多大?未来一段时间,亚洲基础设施每年要投入的资金能够达到7300亿美元,中国去年对外投资1400亿美元,比资本收入多了200亿美元,如果说整个亚洲基础设施有50%、60%为中国的资金所应用,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中国投资走出去也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难的一个机会。

第四个机遇,境外业务正在成为中国银行业增长的一个蓝海。

最近我有看了一下报表,中国银行业境内的增长已经慢下来,都在10%以内,但损益表境外业务的利润增长都在30%到40%,说明境外业务正在成为商业银行增长的亮点。我们也在反思,境外业务主要发展不在零售业务,也不在传统的公司业务,而在新型的批发业务,包括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只有真正把中国投资走出去,这样的金融服务做下来,才是我们国内商业银行提升境外收入比重,提升国际化竞争力的一个非常必要的途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从未来银行业的增长、收入结构调整来说,境外业务特别是以投行和资管为代表的新型批发业务会成为一个蓝海。

第五个机遇,经过十年的发展,国内机构特别是人才专业储备方面已经具备了全球化的一些条件。

这几年境内机构在大量地引进各种背景的国际化人才。经过几年的发展,人才队伍应该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专业化的程度,特别是通过在香港市场几年的实践,初步了解了国际市场、初步参与了国际市场。与前几年谈国际化是完全不一样,现在谈国际化,我们了解自己的竞争对手,了解业务的内在逻辑,了解境外市场,所以这样出去我们是有底气的。

三、全球化我们该怎么行动?

第一,要在香港市场走出全球化的第一步。大家知道香港这个市场虽说是国际化市场,但总体来说我们还是比较熟悉。以香港作为第一步,离国内不太远,第二有很好的市场基础,既连接国内市场又连接全球市场,我们不管采取多大行动,不至于全军覆没,这是一个很好的步骤。

第二,伴随着中国企业和资本走出去,要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建立我们的资产管理机构,也包括投行机构。如果中国的人民币通过国家的金砖银行、基础投行,资金出去以后一定会形成大量的人民币投资和交易中心,这样的投资和交易中心形成一定要中国机构的参与,中国资本走到哪儿,中国企业走到哪儿,我们的机构就设到哪儿,真正围绕国家走出去的战略提供我们自己的服务。

第三,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建立全球一体化的投研和专业队伍。

第四,要稳步推进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最近讲的比较多的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我特别希望能推进国内人民币理财市场的开放,从容量来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虽然比较大,但还受一定额度的管制。但是人民币的理财市场非常大,几个板块加起来有30万亿的市场,现在人民币的理财市场,特别是固定收益市场,不仅是香港的投资者,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投资者,包括欧洲的投资者都非常喜欢。

第五,政策的支持。最近大家注意到,今年银监会召开年度监管工作会议的时候,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来,银行的私人银行、信用卡和理财要设立子公司。这个政策提出来,商业银行既支持又有犹豫,犹豫的是这样的子公司设立相关的配套政策,实际上是监管规则的统一。

比如说,我们注册成立法人公司以后,我们希望把银行和客户的委托理财关系界定为信托关系,这个能否突破?我觉得这个非常关键。如果不建立信托关系,将来很多东西实现不了,甚至打官司时如何实现信托关系财产不能抵押?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

此外,很多市场的投资主体资质能否解决,包括交易所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还有衍生产品的期货期权这样一些市场,银行理财能不能直接进去。

还有,就是在监管协调上将来怎么办?银行设定自己的理财子公司,向证监会申请公布基金是不是被允许?如果设立了将来监管上怎么协调?这个实际上有解答,因为机构是银监会的,业务是证监会监管,在国外很多国家都是采用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是分开的,如果是银监会管的业务就让银监会管,信托化的产品就是银监会监管,如果设立母子基金就是证监会监管,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现在这个题能不能破?只有破了,我们走出去才真正有底气。国内能否有更统一的监管规则,这下一步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解决的。

我在国外学习的时候,曾选了一门课,叫全球化战略,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全球平等竟技场理论”,这个理论的大致意思是:全球的主要行业都存在一个全球平等的竟技场,这种竟技场一开始是很多企业在里面竞争,最后这个竟技场只能剩下三五家的寡头巨人,只有经过全球竟技场的竞争、淘汰、优胜劣汰以后,生存下来的企业才能够真正成为全球化的企业,成为全球的大鳄。

我希望未来五到十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资本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中国的资管也能在全球的竟技场上扬帆前行,真正成为全球资产管理的主要竞争者,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