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瞄准净值型、结构化

银行理财产品向资管化转型

发布时间:2015-03-02 11:11:10    作者:李凌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银行理财资金规模巨大,标的资产的不合理配置会显著拉升银行结构性风险。因此,监管层希望通过规范理财资金运用,推动银行理财由预期收益型向资产管理型转化,从而降低银行业风险。

2014年银行理财业务维持高速发展势头,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再创新高。2014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到65248个,同比增速46.65%。

展望2015年的银行理财,市场整体仍将保持平稳向上的势头,理财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万亿元。同时在发行产品类型上,虽然预期收益型产品仍将占据支配地位,但其优势不会像以往那么明显。2015年可能会成为银行理财逐渐回归正路,净值型、结构性产品走向崛起的元年。

银行理财持续高速发展


2014年银行理财产品逐月发行情况(个)

2014年,银行理财业务继续维持高速发展势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的状况如火如荼。从市场走势层面来看,信托、券商资管、保险债权计划等的盛行极大丰富了投资者的可选资产、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2014年市场利率持续下行,资金寻求高收益产品的需求上升,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理财产品受市场热捧。

去年银行理财产品以下几大特点显著:从发行量看,2014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到65248个,同比增速46.65%,发行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从发行主体看,城市商业银行加速赶超,市场份额占比由2011年的18.89%增长至2014年的29.45%,取代股份制银行成为第一大发行主体类型;从币种看,2014年,人民币理财产品地位进一步巩固;从投资的基础资产情况来看,2014年,银行理财产品在资产配置在整体变动不大,债券、利率和其他类资产占据所有理财投资标的90%以上的份额。从期限看,2014年,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银行理财产品占比小幅回升但依旧维持在历史较低位,占发行总量的比重为4.68%,发行期限集中在1~3个月,占比为58.50%;从收益率看,2014年全年,各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显著高于同期银行定存利率。

虽然成绩亮眼,但2014年银行理财市场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一年的主题也是“控风险,促转型”。

一方面,目前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迅速扩大主要得益于非结构化的预期收益型产品的发展,然而在当前利率市场化逐步深入、银行存贷利差逐渐缩窄的情况下,继续刚性兑付理财收益在未来必然会对银行造成非常大的兑付压力。另一方面,在银行理财的投向上,理财资金在选择了很多收益率相对较高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以拉升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率,这一类资产流动性、安全性整体上都显著弱于标准化资产。同时,期限错配、理财资金互相内部调节收益率的现象也在理财产品中屡见不鲜。银行理财资金规模巨大,标的资产的不合理配置会显著拉升银行结构性风险。

从2014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监管层显然也已注意到了上述问题并采取了措施,希望达到降低银行业风险,规范理财资金合理运用,推动银行理财由预期收益型向资产管理型转化。

2014银行理财市场的“蜕变”

2014年各类银行发行情况占比

2014年,监管层出台了多个条文引导金融业健康发展,银行理财市场产生了新变化。其中,银行理财事业部制改革,存款偏离度指标的出台与限制,存贷比口径的松动,银行理财预期收益型产品的受限都对整个银行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4年7月,银监会发布的35号文(《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本行理财产品之间不得相互交易,不得相互调节收益”,要求对每只银行理财产品单独建账,单独核算,这对于银行理财一直以来利用期限错配获取超额收益的现象作出了明确限制。

“资金池”模式一直是银行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运行的最主要模式。但由于理财资金池混合了银行所有理财资金,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只能得知资金投向的大概范围,很难明确知道自己购买产品的明确投向。另外,期限错配虽然能带来额外的超额收益,但一旦资金周转出现问题,由于理财资金规模庞大,银行将面临很大的流动性风险。

12月1日,银监会向部分商业银行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系统地将理财产品分为预期收益型产品、净值型产品、结构性产品、项目融资类产品、股权投资类产品、另类投资产品和创新投资产品。其中,对目前在市场上占据主流地位的预期收益型产品进行了比较大的限制。

监管层当前大力引导理财产品由预期收益型转向净值型,分散银行风险的举措可以说是未雨绸缪。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银行利差空间逐渐缩窄,不良率居高不下,未来继续承担刚兑理财产品收益对银行来说压力太大。银监会出台意见稿,提早引导理财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化,也是希望让银行理财回归资产管理的本质,将风险分散给投资者。

由于起步较晚,中国金融市场一直缺少创新工具和产品。随着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监管调整,国内金融产品的设计日趋规范,创新性不断提高,2014年银行理财收益互换模式引发关注。

收益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签订互换协议,规定双方对约定期限内投资所获得的固定或浮动汇率进行互换,即甲投资所获得的投资回报归乙,乙投资所获得的投资回报归甲。通过收益互换业务,银行能够实现发行与权益、非标资产收益挂钩的结构化产品的需求。而作为银行理财资金收益互换的典型代表,近来兴起的TRS(Total Return Swap,总收益互换产品)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受到市场青睐。

此外,创新型结构化产品层出不穷。“预期收益型”的非结构化理财在银行理财产品的推广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发挥的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近年来利率市场化的逐渐深入,“代客理财”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方向,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契约型存款”的非结构化产品的市场地位将逐渐下降,基于风险定价、投资方向更加多元化、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结构化理财产品(如鲨鱼鳍型理财产品、喜马拉雅型理财产品)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重视。

2015:净值型、结构性理财产品崛起

2014年各期限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

2015年,银行理财市场整体仍将保持平稳向上的势头,今年有望成为银行理财逐渐回归正路,净值型、结构性产品走向崛起的元年。

经济新常态下银行理财产品将继续向信用利差扩大化、理财收益市场化大步迈进,银行理财发行规模仍将保持向上的势头。从过去两年的经验来看,理财发行增速呈现逐渐加快趋势,一些小型城商行、农商行已经认识到理财产品是其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影响力的重要渠道。预计今年会有更多小型城商行和农商行进入理财市场,已有发行产品经验的也将逐渐扩大产品发行规模,预计2015年理财市场总体规模将突破20万亿元。

理财产品信用利差将扩大。目前国内银行为迎合投资者需求、同时维护自身声誉,主推的理财产品类型都是类似于“契约式存款”的预期收益型产品,银行在背后提供隐性担保,产品保本保收益。由于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依然保持全部按期兑付的记录,并且银行尚无破产先例,投资者在这方面的风险意识薄弱,因此信用利差体现的并不明显。只要银行继续维护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这种在收益率方面的信用模糊还将持续下去。2015年的理财市场,这种信用利差扩大的趋势不一定非常剧烈,但一定会向着这个方向前进。

银行理财收益率的市场化程度将继续加深。过去几年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走高,过去两年在银行定存利率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理财平均收益率提高了两个百分点,并在2014年年初达到高点后银行理财收益终于有所回落,全年呈现高开低走态势。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目前金融业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未达预期,2015年还存在降准降息空间。因此,银行理财收益率会形成缓步下降的态势,市场化特征将更加明显,预计2015年一至三个月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将跌破5%。

净值型产品逐步崛起。在发行产品类型上,虽然预期收益型产品仍将占据支配地位,但其优势不会像以往那么明显,监管层的意志和银行本身利润空间的缩窄都决定了银行发行结构化产品和净值型产品的比重会逐渐加大。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和政策变化将继续推动理财产品探索支持实体经济的新模式。A股市场2015年较强的牛市预期可能也会提高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兴趣。2015年可能会成为银行理财逐渐回归正路,净值型、结构性产品走向崛起的元年。

整体来看,虽然传统的预期收益型的银行理财产品已经逐渐难以跟上时代的潮流,同时也面临着刚兑压力大、收益率走低等问题,但就目前情况来说,其仍不失为金融产品市场上一个不错的选择。相对于债券、信托的“黑天鹅”事件不断爆发,以及P2P等互联网产品的前景难测,传统银行理财产品仍是理财市场上收益风险比最佳的理财品种之一。而具备专业知识的投资者如果看好2015年股市但对风险控制有较高的要求,也可以尝试一些银行推出的结构化理财产品,这样在保本保收益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资本市场带来的红利。

相关链接:

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占比超六成

2014年,银行共发行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20936个,占比32.09%,其中保本固定型产品7577个,保本浮动型产品13359个;发行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44312个,占比67.91%。

从市场占有率看,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保本型市场的主体,其发行的保本固定型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53.10%,发行的保本浮动性产品市场占有率28.63%,而其非保本型产品的市场份额不如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体现了国有银行对待风险一贯谨慎的风格。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在非保本型产品市场上有相对优势,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2.90%和31.01%。

从银行类型看,多数银行发行非保本型产品的热情都显著高于保本型产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其他银行发行的非保本型产品占其发行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7.61%、83.21%、71.44%、56.18%。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外资银行,其发行的理财产品主要以保本浮动型产品为主。

外资银行历来以发行结构化产品为主,其利用自身投资专业方面的优势传统上更偏向于发行结构化产品。然而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投资者对于挂钩各类标的的结构化产品的风险意识彻底提高,外资银行为迎合市场需求,同时利用自身投资方面的优势,逐渐向保本浮动的结构化产品类型转型。

资料来源:Wind、华宝证券研究所 制图:康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