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利率市场化中的银行业

发布时间:2015-07-27 09:59:49    作者:李忠献 张伟楠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近日,毕马威发布了关于2015年第一季度的《中国银行业热点问题探讨及上市银行业绩回顾》。报告指出,2015年第一季度,除华夏银行外的15家上市银行,资产总规模均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是信贷资产及证券投资总规模扩大所致。相比五大国有银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扩张态势,其中南京银行较上年末的资产增幅最大,达到16%,增长主要来自于证券投资和贷款及垫款总规模的较快增长;宁波银行的增幅达到10%。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不断扩大的信贷资产及证券投资规模仍然是总资产的主要增长动力。

资产结构发生调整

2015年第一季度,在资产整体规模扩大的同时,银行业资产结构较上年末有所微调。其中证券投资占比上升0.45个百分点,而同时贷款及垫款占比下降0.18个百分点,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占比下降 0.40个百分点,同业往来占比下降0.08个百分点。受到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及信用风险的扩大,对于较高风险的行业、地区,银行提高准入标准,减少信贷投放,控制信贷规模,主动规避风险;同时调整资金投向,优化资产结构,以降低风险。

相比于2014年末,上市银行贷款及垫款平均占比上升0.12个百分点,达到46.67%。与此同时,2015年第一季度上市银行证券投资平均占比较上年末上升0.97个百分点,达到26.01%。16家上市银行中有8家银行的证券投资占比上升,6家占比持平,2家占比下降。

2015年第一季度,各上市银行在继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推进贷款结构优化,对贷款总量及结构进行调控。同时,随着信贷资产风险的扩大,上市银行不同程度地调整了自身资产结构,整体上加大了资产结构中证券投资的规模,以期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绩效。

信贷资产增幅放缓

2015年第一季度,各家上市银行信贷资产总规模达到人民币56.55万亿元,增幅为1.8%,同比放缓2.8个百分点。在目前宏观经济下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大环境下,各上市银行对于贷款的投放更加谨慎,纷纷调整资产结构,加强风险控制力度。

2015年第一季度,上市银行的信贷资产增幅整体放缓,其中农行、招行、民生银行信贷资产较2014年末呈现下降趋势。

然而,其中个别信贷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的银行具有较高的增长,信贷资产增幅大于平均水平,主要包括平安银行、南京银行和光大银行。

其中,平安银行新增贷款主要服务于民生性基础建设投资、低碳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对小微企业进行扶持;南京银行积极服务实体经济,扶持小微、三农和民生项目等;光大银行新增贷款重点投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城镇化贷款、国标小微企业贷款、三农贷款,同时支持居民消费信贷和住房信贷需求 。

2015年第一季度,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与2014年末相比均有所上升。其中13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超出1%,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21%,较2014末增长了0.08个百分点。其中,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最低,为0.89%,与上年末持平;农行不良贷款率最高,为1.65%,较上年末增长0.11个百分点。

2015年第一季度,各上市银行虽然整体拨备充足,但由于不良贷款余额攀升,除南京银行、光大银行及中信银行外,拨备覆盖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拨备覆盖率最高的为南京银行,达342.95%;最低的为中行,达167.05%。

从拨贷比来看,除农行维持在4.42%的较高水平外,各上市银行拨贷比集中在2.03%-3.26%之间。农行的拨贷比较高主要是由于其拨备覆盖率和不良贷款率均处于较高水平。

净利润同比上升,但增幅下降

2015年第一季度上市银行净利润虽同比上升,然而增幅同比下降,主要原因如下:2015年第一季度,上市银行生息资产均增长较快,推动整体利润水平的上涨。生息资产的增长主要来自信贷资产和债券投资总体规模的增加。同时得益于相对偏紧的贷款供求关系、较为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对净利润的增长形成一定的支撑。

2015年第一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总体较2014年同比有所增长,而涨幅由2014年第一季度的12%下跌至3%。

2015年第一季度,上市银行营业收入总量同比上升10.31%。其中,利息净收入占比71.18%,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21.80%, 同比下降0.08个百分点 ;投资收益占比1.36%,同比上升1.13个百分点;其他营业收入平均占比5.66%,同比下降0.98个百分点。其他营业收入主要包括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汇兑收益以及其他业务收入等。

2015年第一季度,除中行和平安银行外,各上市银行的营业支出均有所增长。不良贷款的上升带动资产减值损失的增加。从增长幅度来看,南京银行、光大银行和北京银行的营业支出同比增长幅度最大,分别达到69.68%、56.46%和38.70%。三家银行营业支出的增长均主要来自为贷款及垫款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的增加。

2015年第一季度,各上市银行成本收入比平均为25.25%,较上年同期下降1.72个百分点。其中,南京银行与浦发银行的下降最为显著,分别下降了6.09个百分点和5.83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费用预算方法改进、资源配置优化、日常费用管理优化等措施,使得成本增长速度远小于收入增长速度,因此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

但考虑到日益严格的外部监管的影响,以及金融行业未来需要通过持续的产品、服务创新以保持自身的竞争力,较低的成本收入比是否能够长期保持是对上市银行盈利能力的一大挑战。

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严峻挑战。迫使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化解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上市银行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消化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提升非息收入占比。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银行业自身加快转变对原先息差收入的过分依赖。随着银行的存贷息差空间正在压缩,尤其是非对称降息,这些对未来整体银行业的息差空间都是长期的影响因素。银行业已加快对非息差收入的重视,进一步优化其业务结构。

提高风险资产定价能力,上调贷款利率。主要通过在提高贷款规模的同时,提高贷款利率,推动信贷结构的调整,代表银行有建行、平安银行、南京银行等。

调整资产负债期限。在降息的强预期下,商业银行自2013年起普遍的操作为降低负债的平均期限,同时尽量拉长新增资产的平均期限,对长期资金(如协议存款)整体比例有所控制。

调整信贷结构。将信贷资源倾斜投向收益、风险均较高的中小、小微信贷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但同时难以避免的坏账率的增长。

降低存贷款业务比重,大力增加投资类业务。降低存贷款业务在资产负债中的比重可以比较有效地减缓利率市场化给净息差带来的冲击。2014年有11家上市银行贷款占比有所下降,其中南京银行在净息差上涨29个基点的同时,贷款日均余额占比下降19个百分点,招行则下降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在降息周期中,往往伴随着流动性宽松,投资品的价格一般会上涨,投资者的资本利得会随之增加,这是2014年多数上市银行将增加投资类业务作为增加业务收入、提高净息差的主要方法的主要原因。代表银行有南京银行、华夏银行,分别上涨18个和12个百分点,促进其净息差的上升。

从中短期看,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会收窄上市银行的净息差,但长期看,随着上市银行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定价能力等措施的实施,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呈逐步改善的趋势。

 

数据来源:毕马威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热点问题探讨及上市银行业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