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自改革

发布时间:2015-12-07 15:05:30    作者:张伟楠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张伟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日已成为经济改革领域的高频词,也成为最高经济决策机构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一个新思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近日在“新供给新动力——供给侧改革圆桌论”上表示,经济增长从来都来自于供给侧,只有不断扩大和改善供给,才能实现经济增长。

方晋认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源来自于改革开放,只有不断进行市场化改革,不断调动企业和个人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中国经济才能继续增长。“对照我国的情况,改革开放前我们的经济增长非常缓慢,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个非常低效率的组织体制,资源错配,企业和个人完全没有动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效的资源可以流向效益更高的地方,经济增长出现。”因此,他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重启改革进程,随着政策的落实,中国经济还会实现新的增长。”

扩大和改善供给,才能实现经济增长

方晋认为,经济增长从来都来自于供给侧,只有不断扩大和改善供给,才能实现经济增长。需求侧是一个短期的概念,当供给出现巨大波动的时候,通过需求侧的管理来平滑经济的运行是有必要的。把需求侧管理的短期的手段当成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政策工具,带来了很多问题。短期内可能确实实现了GDP的高增长,但是长期内实际上有害于经济增长的,因为需求侧管理主要是靠政府直接的政策手段干预,特别是通过投资需求实现。需求侧管理的效果立竿见影,但供给侧管理是长期的,难度很大。

“现阶段,我国提出供给侧改革,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是对过去长期过度使用需求侧管理工具带来一系列不利后果的反思,也是对改革精神的回归。”方晋认为,我国的问题是产能过剩和产能有效供给不足同时并存,有些行业严重产能过剩,有些行业有效供给不足,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内,局部的过剩或者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调节来解决,如果是短期冲击造成全面的过剩我们用需求管理平滑。

但中国是一个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国家,在相当一部分行业,很多企业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的目标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规模的扩张。在经济总体向好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可以大肆地扩张,一旦经济向下的时候,就陷入了困境。还有一些行业、政府设置了严格的准入门槛,提高企业的开办成本,即使市场有需求,企业没法进入或因成本太高不愿进入,导致供给不足。因此,方晋认为,对于产能过剩部门,如果产能过剩是由政府行政干预造成的,那么解决也要靠行政手段,当初怎么批的这个产能,现在就怎么把它减下去。

扩大和改善供给,要让企业和个人自行选择

扩大供给就是供给侧改革的问题,简政放权、扫清一切不利于创业、就业、创新的部分。

方晋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完成,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经济体而言,用供给侧改革,不完全照搬西方的经济理论是正确的。千万别把供给侧改革变成供给侧管理或者回到计划经济的思路。

政府要扫清障碍,建立好的有利于提升效益的制度,做好基本公共服务,当经济出现巨大波动的时候用总需求管理平滑它,微观层面的决定留给企业,留给劳动者、消费者自己。

“现在我们政府一看到国外有新的技术、新的概念、新的消费模式、新的商业模式就着急,要求我们的部门拿出规划来,财政拿钱,投到相关领域或者投给一些指定的企业,要么是一窝蜂,民营企业也一窝蜂地投,这个我觉得不是供给侧改革的做法,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方晋表示,如果某个行业,如果我国没到这个阶段,条件不成熟,还要考虑比较优势。

方晋称,不是说我们中国人蜂拥到外国买东西,这些东西中国就一定能生产,各国之间有比较优势。如果条件不成熟,行业无利可图,政府再鼓励也没有用,即便进入这些行业也是浪费资金和财政资源。如果条件成熟,而且有利可图,企业自己会进入,不需要政府鼓励。如果是企业进入没有门槛,这个产业又是有利可图的,但企业进入不了,很可能有政策障碍,政府只需要把障碍消除就好。所以在谈如何扩大或者改善供给的时候,不要谈具体的行业或者产业,更不能说具体的产品,让企业和个人自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