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2016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山大”

发布时间:2015-12-21 09:59:35    作者:冯娜娜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冯娜娜

2015年,中国上市银行增速持续放缓,不良贷款持续“双升”现象备受行业关注。

2016年,经济金融环境面临深刻变化,我国上市银行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银行业将面临更大挑战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在发布的《中国银行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2016年)》中指出,2016年,银行业预计将出现十大变化:规模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不良贷款率进入2%区间,净息差小幅收窄,非息业务收入占比迈向30%的水平,整体净利润出现零增长,资本充足状况面临较大压力,传统业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一带一路”推动银行国际化战略取得重大进展,改革推动银行加速分化,严格监管倒逼银行提升管理水平。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对银行规模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估计,并适当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中行报告预计,2016年上市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增速将保持在12%左右;估计2016年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达到2.0%左右的水平,拨备覆盖率逼近监管红线。银行业资本充足状况面临较大压力,一方面,当前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左右,低于美国、日本大型银行15%左右的平均水平,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由于2016年我国上市银行的规模仍保持两位数增长、不良贷款率进一步提高,对资本的需求将明显提升;而净利润却零增长,在分红率基本稳定的条件下,内源补充作用比较有限。

穆迪在最近发布的对中国银行体系展望中预计,未来12-18个月中资银行的整体信用状况将趋弱。穆迪提到,不良贷款率和逾期贷款生成率正在逐渐上升,反映了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与此同时,银行对不良贷款的认定标准放松,越来越多的逾期90天以上贷款并未计入不良贷款。由于近期利率下调政策及利率市场化导致净息差收窄,这与上升的信贷成本将共同侵蚀银行的净利润。

盘活重整以处置不良资产

毕马威在最新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经济下行周期下不良资产处置策略》中指出,中国银行业面临加强资产风险管控,减少新增不良以及持续清收处置不良资产两大挑战,盘活重整是对经济体最为有利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毕马威报告认为,与过去三十年其他几次不良资产周期不同,本轮不良资产大潮是在市场环境下形成,是金融机构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结合自身的风险理念和偏好,自主信贷决定的结果。虽然不良资产规模增速仍在加快,经营不确定性明显提高,但都属于市场正常周期性调整的结果。

目前不良资产处置主要依赖四大全国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加一批区域内省级资管公司,各地不良资产运营参与方是一种“4+1”模式,其消化能力远远不够,必须有不同类型的投资主体为其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供给和行业技术的引进,因此需要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和产业结合的力量。在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中,另一重大问题就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造成买卖双方价格上的重大差异,面对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各种问题,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各类主体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投资银行、会计师、财务及交易顾问、律师、行业专家及评估机构等中介的专业优势,帮助识别资产风险、评估资产价值、设计处置方案、搭建产品架构、扩大销售渠道、协调沟通模式和方法。

毕马威中国区不良资产重组主管合伙人彭富强认为,参与不良资产处置的各中介机构应从不同的层面为交易达成做出贡献,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降低金融信息不对称风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使各方参与者能在更加一致的信息平台上进行交易。

从现有阶段来看,不良资产的化解主要有诉讼清收和盘活重整两种模式。毕马威报告认为,盘活重整是对经济体最为有利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现有生产力、维持劳动资源,避免失业率上升对经济运行态势进一步的负面影响,并使生产力在经济企稳向好时得以迅速恢复,是一种建设性的成长。

毕马威报告为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搭建处置网络平台,形成与产业多类型组织的稳定联系;二要利用中介机构的信息优势全面把握市场中最新最全的商业信息;最后要构建自己的外部专家库,做到特定问题找到特定人,专人专事,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