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指引》1月1日开始施行

险资运用监管迎来重要里程碑

发布时间:2016-01-04 10:11:45    作者:张伟楠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张伟楠

2015年最后一个季度,“险资举牌上市公司”站在风口浪尖。

保险公司举牌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和险资资产配置的需求,有其内在合理性和迫切性。近日,监管层出台了一系列新政,旨在增强险资运用的合规性、安全性,从而有效防范保险资金运用风险。

1月1日 ,《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指引》及《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第3号)(以下简称《内控指引》)开始施行。《内控指引》从哪些方面对保险行业作出具体指导?监管层在2015年末新政连发的目的是什么?险资资产配置存在哪些风险?2016年保险资金大类资产配置格局将会怎样?针对这些问题,《中国保险报》近日专访了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IAMAC,以下简称“资管协会”)的相关负责人。

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提升行业竞争力

《内控指引》是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改革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文件,是多年来监管理念、思想、机制、技术、手段等方面经验的全面凝结,是保险资产管理及其监管体制机制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里程碑,对加强保险资产管理内控、维护保险资产管理安全运行、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升保险资产管理业市场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直接关系着保险资产管理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资管协会负责人指出,从《内控指引》出台的意义来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内控指引》是一套既有体系化又具有操作性的监管制度。《应用指引》(第1号-第3号)分别对银行存款投资、固定收益投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投资的关键环节制定了内控标准和流程,将有效防范上述投资领域的主要风险和问题,比如股票投资领域的资产配置风险、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风险等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行业各家保险机构如果都能达到《内控指引》标准,那么行业出现的风险可能是个别公司,而不是行业性的,系统性的风险将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提升行业竞争力,内控能力是保险机构参与市场竞争,参与国际竞争非常关键的因素。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前端虽然已经放开,但是部分保险机构的内控能力并没有跟上,《内控指引》的出台,将有效督促保险机构加大内控能力建设投入,最终提升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是有助于进一步放开前端,《内控指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让市场主体在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市场主体更了解风险,也是最终风险的承担者。保险机构通过内控能力建设,全行业的内控能力会有较大的提升,将有助于监管放开新的市场和新的品种。

可以说,《内控指引》及其应用指引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决定了其必将成为中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偿二代”。

该负责人表示,作为金融自律组织,资管协会的四大职能包括“维权、服务、自律、创新”。成立以来,协会立足于服务行业、服务会员,会针对各项监管新政开展行业学习和培训。“1月份,协会将针对《内控指引》进行专场培训,加深行业对政策的认知,架起政策发布到行业实操之间的桥梁。”

新政频出背后其实是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的深刻转变。“风险”导向下的监管体系将对险资运用方向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从行业的角度看,2016年开始运行的偿二代监管体系、《内控指引》都是新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负责人指出,新的监管体系鲜明的特点就是以“风险”为导向,强化保险资金运用“后端”的管理,从而提升保险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有效控制行业系统性风险。

确保风险可控前提下维护收益率长期持续稳定

《内控指引》采取总、分框架结构,体现为“总指引+配套应用指引”形式,对保险机构进行了具体指导。“《内控指引》以‘1+N’的形式发布,对保险机构加强内控能力建设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资管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称,第一,有助于保险机构提升内控能力,“全面”“细致”是《内控指引》的鲜明特点。《内控指引》明确了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并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关键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1)-(3)号应用指引进一步明确了银行存款、股票及股票基金投资、固定收益投资业务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与控制要求,也规定了每个业务岗位的具体职责。

“今后还会出台针对不动产、股权等投资业务的应用指引。各项标准细致清晰,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第二,有助于开展保险机构内控监督,以往第三方审计机构在保险机构资金运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标准不一致,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存在较大的差异。

“《内控指引》发布后审计标准全行业统一,更加有助于第三方审计机构发挥对保险机构资金运用的监督作用。”

上述负责人称,《内控指引》以风险为导向,促使保险机构投资者更加注重投资稳健、配置科学、资产安全,更加注重资产负债匹配、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维护收益率的长期持续稳定。

依靠市场力量有效管住后端风险

保险监管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放开前端,管住后端”。“放开前端”,就是要减少事前的行政许可,改变主要依靠审批、核准等事前管制手段来防范风险的监管方式,把经营权还给市场主体,也把风险责任交给市场主体。“管住后端”,就是要加强事中和事后的监管,有效防范风险,及时化解风险,坚决守住风险底线,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

“《内控指引》是构建‘放开前端,管住后端’全新监管框架的具体举措。”资管协会负责人从两方面进一步阐述道。

首先,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放开前端”步伐推进,目前国内保险机构在投资渠道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投资渠道更加多元化,覆盖到境内、外市场的公开、非公开市场的业务,需要一套完善的事中、事后监管框架与之相适应。

其次,“管住后端”的需要。近年来整个保险行业高速发展,保险资金运用规模已经突破12万亿元,但是行业监管资源仍然紧张,迫切需要转变监管方式,从传统以监管为主转移到依靠第三方审计机构、协会等市场主体为主,依靠市场力量有效管住后端风险。

行业面临三大风险

2012年7月以来,险资运用政策开始松绑,近年来,险资运用的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宽。但在“放开前端”的同时,后端风险监管则更趋严格。

对于当前险资资产配置是否存在风险,资管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任何资产配置的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仅是保险资金,任何资产配置都是会面临风险的。”

他认为,目前行业面临比较突出的有信用风险、错配风险和市场风险。

首先,信用风险。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面临结构性的调整,一些产能过剩行业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从2014年开始陆续出现了一些信用违约事件,甚至包括一些国企、央企也出现了信用风险事件,今后信用风险的压力也会逐渐加大。

其次,错配风险。一方面在利率下行环境中,可能会产生成本收益错配和利差损风险,另一方面“短钱长配”现象较为突出,一些保险公司的部分负债端业务呈现期限短、成本高的特征,但是又集中投资于股权、不动产等长期资产,一旦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发生剧烈动荡,极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再次,市场风险。在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运行形势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下,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对追求稳健安全的保险机构投资者而言,是极大的挑战,给资产配置、收益稳定、偿付能力等方面带来压力。

海外资产配置将成为重要方向

谈到今年保险资金大类资产配置的格局,上述负责人认为,影响2016年大类资产配置的两个关键因素是人民币降息和美元加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传统投资渠道配置比例将会稳步下降,另类投资和海外资产配置是重要发展方向。”

该负责人预测,首先,传统固收类资产比例将稳步下降,随着利率下行,银行存款,债券等利率敏感型投资品种收益将会进一步随之下行,对保险资产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减弱。

2015年10月,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银行存款占比约22.8%,债券占比35%,投资比例较几年来接近80%的比例已经出现明显下降,预计下降的趋势还会持续。

其次,另类投资比例将增加,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实行注册制后,保险资金对接实体经济的步骤加快、尤其在基础设施项目、棚户区改造、城镇化建设等民生工程和国家重大工程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注册制的范围扩展到组合类创新产品和私募投资基金等,保险资金在另类方面的配置比例将会继续增加。

再次,海外资产成为重点,在人民币利率下降,美元又进入加息周期的全球经济背景下,海外资产的配置逐渐成为国内保险机构抵抗经济周期和利率周期,分散风险的重要渠道。

截至2015年10月,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余额超过330亿美元,折合2000多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1.8%,当前的配置比例与境外投资不超过总资产15%的比例还有较大的距离,仍有较大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