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今后三年不良贷款爆发可能形成峰值

发布时间:2016-05-16 11:29:14    作者:李关政 蔡文佳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近年来上市银行估值在大多数时间内受到系统性的压制,主要根源在于信用风险的积累和银行资产质量的持续下滑。2016年,供给侧改革将继续冲击银行资产质量, 银行可能出现利润负增长的情况。同时,银行内部对风险暴露的跨期腾挪手段使得信息更加不对称,银行披露的不良数据可信度不够,加大了市场的担忧。

银行不良上升难见顶,净利润面临负增长压力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逐年下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在2012年前后都出现了触底反升;与此同时,银行的利润增速也开始逐步下行,一方面是业务增长因为经济景气度下滑而放缓,另一方面则是不良开始逐渐侵蚀利润。这种侵蚀在2015年愈发明显,五大国有行的净利润已经贴近零增长,股份制银行全年利润平均增速也只有4.7%,是2009年以来首次跌至10%以内。

2016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是最主要的重点任务。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压减粗钢产能1~1.5亿吨;用3至5年的时间,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同时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等。预计水泥、有色金属等产能过剩行业也会陆续出台相关的去产能计划。银行将成为供给侧改革的成本承担者,去产能措施无论是关停、兼并重组还是破产清算,都无法绕开债务问题,这些措施都会直接冲击银行的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的上升仍难见顶。

基于这样的背景,在监管部门不放松拨备覆盖率要求的情况下,银行业在2016年将可能出现利润负增长的情况。

跨期腾挪能否甩掉包袱

银行贷款不像上市债券那样属于公开债权,而是机构内部非公开债权,银行腾挪、掩盖不良贷款的空间很大;而且监管部门、当地政府也面临不良率考核,也有动力推动银行去降低不良率。除了具有实质意义的清收、核销、转让不良贷款等措施外,银行还普遍采取跨期腾挪的手段。

跨期腾挪是指把本该在当期暴露的风险,通过续贷等各种方式暂时隐藏起来,把暴露时点推迟到未来某个时期。国泰君安的银行业分析师王剑对银行跨期腾挪的原理有过精辟的分析。银行进行跨期腾挪的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在时间上平滑不良的分布。在2013年的时候信贷资产开始出现趋势性恶化,银行普遍预期需要经历2年左右的时间,即在2015年可以见顶。那么银行无论从短期的业绩考核还是从展示长期财务稳健性的目的出发,都有动力对不良进行跨期腾挪。

但是,经济下行带来的信用风险并没有如期在2015年见顶,而是从此前的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蔓延,从贸易、加工制造等中下游产业向重化工、原材料、能源等上游产业蔓延;当前正在推进的供给侧改革则有可能进一步把信用风险从民营经济向国有经济蔓延。这样,从2016年往后的两三年间,银行可能要同时承担新增不良与前期腾挪不良暴露的压力。银行当初所期待的平滑不良分布的目的并不能实现,反倒在未来数年出现不良的双重叠加,形成风险暴露的尖峰。

可以预期的是,银行仍将继续施展腾挪术,把新增不良进一步腾挪到2020年以后;不良的最终化解则要依赖于宏观经济的触底企稳并进入新的景气周期。而真正务实的做法则是大力转让出表,卸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方可更快地走出信用周期。

2016年银行的估值压力大于往年

综上所述,银行板块在2016年的估值压力将大于往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往年份,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直接原因是经济周期,风险点集中在民营经济,国有经济的信用风险则处于不断积累、隐而不爆的状态;而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可能加快国有经济领域的市场出清,直接的风险源从经济周期转移到政府的改革政策,银行以不良的形式承担改革成本。

第二,供给侧改革的冲击与银行此前对不良资产的跨期腾挪叠加在一起,有可能在2016年往后3年左右形成不良爆发的峰值。

第三,以往年份,市场对银行板块的担忧主要是不良可能导致成长性不可持续;而2016年则是担忧不良导致银行出现利润负增长。

银行从市值管理的角度出发,应该合理预判中国宏观经济环境,认清将处于“L”型筑底、向中速增长收敛的长期趋势,真实暴露当期不良,选择清收、转让、债务重组等真实有效的不良处置手段来卸掉包袱,尽早走出信用周期。

(第一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