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险资扩容基建项目须警惕风险

发布时间:2016-07-18 09:50:14    作者:和平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8月1日,中国保监会公布的《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将正式实施,对险资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范围及资金来源双双放宽,给中国的实体经济送上了万亿级的大利好。

□记者 和平

给“大基建”项目带来万亿增量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40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香港经济学家评论表示,好于预期的GDP数据显示中国政府不太可能实施大规模的刺激政策,未来中国会维持宽松的货币条件,同时可能会加快基建项目来稳增长。

近两年来,市场流动性宽裕,优质资产缺乏,大量资金通过万能险等渠道汇聚到保险公司旗下。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是把充沛的保险资金吸引到实体经济、基建项目,是稳定经济的重要举措。

与之前的管理办法相比,《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最大变化在于删除了此前的投资范围主要包括交通、通讯、能源、市政、环境保护等国家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要求。明确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要求。删除债权和股权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比例和自筹资金比例约束,此前的规则要求为:首先,自筹资金不得低于项目总预算的60%,且资金已经实际到位;其次,项目方资本金不得低于项目总预算的30%,且资金已经实际到位。此外,《管理办法》还删除事前行政审批要求,删除了委托人投资计划比例约束,比如人寿保险公司投资单一基础设施项目的余额,按成本价格计算不得超过该项目总预算的20%;财产保险公司投资单一基础设施项目的余额,按成本价格计算不得超过该项目总预算的5%。

保监会的新规定核心在于为“大基建+PPP”开路,为险资投资大基建项目,消除政策性障碍。据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5月末,中国保险业总资产近14万亿,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累计发起设立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300项、基础设施股权投资计划17项,合计注册(备案)规模8938.26亿元。“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若全面铺开,可给国内“大基建”项目带来1万亿元新增量资金。

险资参与基建日本有先例

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期限较长、收益稳定,是保险资金配置的较好资产。2006年以来,保险资金通过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形式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取得较好进展。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前期围绕激活民间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的政策性优惠措施,意味着短期国家经济维稳的组合拳已经成型,分别是:“大基建(高铁、地铁、机场)+PPP+保险资金”的国家模式,以及“地方建设(地铁、城市管廊)+PPP+民间资本”的政企模式。

专家认为,放开险资的准入和资金来源,既能节约稀缺的公共部门资源,还可以撬动民间资本,为地方政府基建项目拓宽了资金来源,也能更好推进PPP进展。对于国家来说,相对于险资在资本市场的大手笔,以及在海外的“买买买”,保险资金投资基建领域,改善了他们的资产配置结构,更安全和稳健。虽然投资基建收益或许没那么可观,但以政府信用做担保的基建投资,安全系数相对要高一点。

此外,险资参与实体经济成长,在发达国家也有先例。在战后复兴时期,日本的保险公司因为与大财团的利益关系等各种因素积极参与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至1986年末,对住宅、城市建设工程的贷款达201845亿日元,为战后日本的经济复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犹须警惕

专家也指出,没有稳定的预期和权利,险资长期投资和持有基建项目,难以获得盈利,反倒容易成为烫手的山芋。大部分基建项目投资周期不短,项目退出周期长,基建项目具有非盈利或低盈利属性,险资如果做长期投资者,回报偏低。这对习惯了投资资本市场的险资来说,并不是件容易接受的实际情况。

中国地方政府相对强势,中央大力推进PPP已经3年,真正的社会资本进入并不多。此前,险资参与基建业务最经典的案例如平安、太平洋、泰康、太平保险等投资京沪高铁。但最终很难获得和出资相匹配的权限,加之铁路运输、调度的特殊性,保险要染指并不容易,最终以平安等提出退股告终。

此外,地方政府性债务飙升,险企自身风险也在加大。地方政府在配套承诺上不确定性很多,比如承诺的优惠政策迟迟不兑现,外加地方政局动荡。而且,保险企业本不是运营基建项目的专业机构,专业能力是个问题。这容易逼着保险企业走短平快的路线,将险资投资基建项目包装成简单的债务融资,即地方政府或平台公司承诺年收益和回购、还款年限,保险企业负责发行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