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再资产总裁赵威:险资将成为PPP的“黄金资本”和“绿色资金源”

发布时间:2016-10-12 07:00:17    作者:张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从保险的角度来看,过去政府主导下有地方债等各类融资方式,并不需要保险业来直接参与PPP,但当前资金来源、建设主体,特别是政府管控方式改变以后,保险在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项目中可以有所作为。”9月20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举办的“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之新金融“保险资金参与PPP的机遇和挑战”闭门研讨会上,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威如是表示。

他进一步说道,“保险资金与PPP项目存在天然契合点,如果在风险控制、交易结构设计、收益分配等方面做好平衡,保险资金将是PPP项目长期稳定的黄金资本和绿色资金源。”

投资基础设施约8900亿

近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融资的传统模式已不再是主流,降杠杆压力不断增加;建设主体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正由政府投资为主导逐步转向政府与各类社会资金合作、共建,建立风险共担的投资机制方向转变,同时补贴方式的重心也由前期投资向后期采购转变。

正因为上述背景变化,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投融资变得可期。与此同时,近年来保险业保费收入平稳快速增长,规模跨越式发展给险资参与PPP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赵威认为,保险资金的长期特性和PPP项目的要求有很大匹配性。险资期限长、供应稳定、资金量大,以及收益要求合理,恰好对应PPP项目长周期、大规模、收益稳定等。

其实,保险资金很早已经开始参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从2006年政府进行相关尝试以来,保险资金已经成为主要投资主体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险资合计参与基础设施约300余项,相关股权计划17项,合计投资约8900亿。

2014年中再资产就与京投公司共同发起PPP项目-“中再-北京地铁十六号线股权投资计划”,项目总规模280亿,采用“股权+特许经营”复合型PPP模式,一部分由险资发起设立股权计划,进行股权性融资,另外通过特许经营权融入港铁,两方供给作为资本金来发起设计项目,管理人为京投公司。

项目结束前,中再资产将所有股权让渡给京投公司,京投公司支付固定股权管理费作为对价,即明股实债。项目期限10+10年,未来保险资金放弃享受股权分成收益。

“因为保险资金负债是刚性、固定的,收益不确定易产生利差税,让投资无法作出适合负债决策的决定。”赵威称。通过和交易对手未来收益互换,使得保险资金当期回报和股东用长期回报管理人的利益诉求相互满足,避开了很多项目保险公司不能参加的原因——好项目不一定是适合保险,市场不愿做的项目,也许正是适合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长期选择。

由“配角”变成“主角”

此外,10+10的期限安排灵活地满足负债久期,同时引入北京市政府的运营基金提供外部增信,也保护了部分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利益。

同时该项目也表明保险资金成本可能并不低于银行,之所以成本高还被选择,则是因为保险资金的长期稳定,并且是资本金。“如果6%左右回报都没有,这样的项目也不是长期好的项目,这是险资对PPP不同主体参与目标的要求偏好。”赵威表示,项目各方有不同利益诉求,保险资金根据自身情况适合固收类收益模式。

赵威认为,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只有做到各方利益诉求都能满足,各方共同参与才体现了PPP的特点,这样激励才能产生效果,保险资金参与长期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提供可行的方案。

当前保险资金参与PPP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一是保险负债的特性,保证保险和资金的安全。因为保费收入对保险公司而言并非“收入”而是“负债”。

“不论怎样,要有制度或结构化的安排,保证险资优先偿付的偏好。高风险不一定高收益,愿意承担风险一定是追求高收益,险资则不追求高收益,而选择合理回报。”赵威称。

另外,保险公司参与PPP的战略布局上应该有所侧重,选择细分领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赵威认为,险资应该重点考虑久期长,适合保险投资特性的项目。比如养老、医疗、公租房等基础建设,这类项目有长期需求、风险并不高、长期回报符合保险经营理念、偏好特点。

同时要加强PPP项目可操作性,更多管住前端,前端、中端产品管理是技术活;而后端则要流动起来,PPP项目10年期以上资产不能长期固化在手上,要通过拆分或者交易所模式让不动产流动起来,提升资产流动性和资金效率。

“没有保险资金参与的PPP,也是不完整的PPP。”赵威认为,险资在PPP各方主体中属于是弱势群体,目前除资金外没有什么优势,但是不应甘于只做长期资金提供者,要通过行业扶持,通过自身创新、能力提升以及人才培养,由PPP项目的“配角”变成“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