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偿二代框架下 如何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发布时间:2017-02-06 10:28:39    作者:石文平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石文平

纵观金融保险市场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不少金融保险机构因缺乏足够流动性而产生支付危机,从而走向破产的境地。事实上,流动性对金融保险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流动性风险,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成了保险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化解偿付能力危机的重要手段

偿付能力对保险公司持续健康运作至关重要,一旦发生偿付能力危机,不仅保险公司无法正常经营,保险消费者的权益也会遭到侵害,而且还可能对经济社会的稳定产生很大的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对保险行业监管的重要目标,也是其监管的核心内容。在偿二代框架下,一方面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表现为资本充足性,具体为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等指标的充足性;另一方面表现为流动性的充足率,具体指标为净现金流、综合流动比率、流动性覆盖率及投资连结产品独立账户的流动性覆盖率等。

理论上看,保险公司资本充足率是基于资产负债观,即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原则和要求来计算实际资本,确保公司具有足够的处置不受限制的资产,用于偿还无论在持续经营状态还是破产清算状态下均需要偿还的债务及超过监管限额的资本工具;同时,基于审慎监管目标,针对各类可量化为资本要求的风险的不利影响,要求保险公司应具备最低资本额;然后,将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相比较,以此衡量资本的充足性,以及判断保险公司是否处于偿付能力危机阶段。保险公司流动性充足率则是基于现金流量观,即按照收付实现制来考虑公司的偿付能力,不管资本是否充足,只要没有足够的流动性,难以支付到期债务,就认为公司的偿付能力存在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采取措施。

从全球保险市场发展史来看,因流动性问题导致破产的保险机构不在少数,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账面盈利的企业因缺少现金而倒闭;90年代末日产、东邦、第百、东京等寿险公司因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利差损加大,在流动性的困境中轰然倒下。2008年,AIG等保险公司因涉足次贷金融产品落入流动性漩涡,幸亏美国政府施以援手,得以生存下来;日本大和人寿则未躲过此劫。这让保险业不得不重视流动性问题,监管机构也更加关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从资本充足与流动性的关系看,在偿二代框架下,前者属于第一支柱监管的范围,后者属于第二支柱监管的范畴;偿付能力危机和流动性危机都对保险公司的健康经营都有很大影响。实际上,流动性风险对保险机构造成的影响更为即时和迅速。资本充足率较低的甚至为负的公司在短期内不一定立即破产,如果资本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才可能走入破产的边缘。如果一家保险机构的流动性出了问题,则可能迅速土崩瓦解。而且,偿付能力危机往往与流动性危机相互交织,一旦偿付能力持续恶化、流动性难以得到改善,公司难逃覆灭的命运。

考虑的流动性风险因素较为全面

偿二代框架下,流动性风险指保险公司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及时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支付到期债务或履行其他支付义务的风险。它分为融资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保险机构缺乏足够现金流且没有能力筹集资金满足资金需求而产生未来损失的可能性。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保险公司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风险关联性较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保险风险等风险可能导致流动性不足;因而,流动性风险常被视为一种间接性和综合性风险。

对保险机构而言,负债端主要有保险风险引发的流动性问题,主要包括寿险因死亡率偏差导致的流动性不足,如生存保险中实际死亡率低于预定死亡率、死亡保险中预定死亡率低于实际死亡率;大规模退保造成短期内寿险公司流动性出现严重问题;销售误导给未来经营、资产负债匹配、现金流管理带来的风险;利率波动导致业务现金流波动的风险等。

从资产端看,随着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保险资金可投资的范围越来越宽,具体包括:存款、债券、基金、权益、另类投资资产等。各项资产的可变现能力不同,既有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如现金、存款和货币基金等;也有变现能力较强,但要折价处理的,如债券、权益和基金等;还有变现能力较弱,短期难以变现的资产,如不动产、股权和债权计划等。与此相适应,资产端的流动性风险与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外币市场等紧密相连。

从资本市场看,资产的流动性与资本市场的买卖差价等要素有关。由于交易成本、库存成本和信息不对称,资本市场上同一资产的买卖价格存在差异;交易成本越高、库存成本越高、信息越不对称,则买卖差价越高,面临的可能性损失就越大。同时,买卖价差和市场深度、广度、需要交易的资产规模、交易时间都存在较大关系。如在一定交易范围内,买卖差价可能稳定在一个水平,但当交易规模突破一个界限后,买卖差价就同交易规模成正比扩大关系,在短时间内需要变现的资产越多,卖出方为达成交易所需要的资产减值也就越多。在特殊情况下,买卖差价大幅扩大,资产变现能力较弱,降低资产变现所实现的价值。

从外汇市场看,可能是全球最具流动性的金融市场,但并非没有流动性风险。当汇率波动引起外币资产与负债(包括外汇衍生品)价值变动,导致保险机构难以合理成本获取充足资金履行支付义务时,流动性问题就产生了。在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审慎开放过程中,尤其要注重防范外汇流动性风险。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来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遭遇多重压力,G20峰会和人民币正式加入SDR带来的维稳需求会逐渐淡化,美联储2016年底加息,人民币贬值压力还会增大。美国政治大选落幕,美国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将影响美元的走势和波动。又如英国脱欧对英镑和欧元的影响不明。就外汇供给能力看,目前外汇储备余额在3万亿美元以上。近几年来,年度外汇需求与供给之比不断升高,外汇流动性风险逐渐增加。虽然我国外汇储备能应对外汇挤兑的极端情况,但如果短期资本流出过快、过于集中,外汇储备下降过快,将严重威胁外汇项目的流动性安全。

从非标金融资产看,与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大多持有至到期,以实现获得一定的流动性溢价超额收益为主有所不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创新类产品需要建立保险资管产品的转让和报价平台,以实现一定的流动性,降低期限错配风险,实现一定程度的非标转标,也可在利率下行转让中实现一定的溢价收益。由于大部分非标产品不能在公开市场进行流通,投资者只能通过协议方式转让所持有的产品份额。因此,产品发行后可能面临变现困难或无法以合理价值变现的流动性风险。如果产品通过抵质押方式进行增信,需要对抵质押物进行变现时,可能由于市场环境等原因无法及时变现或不能以公允的价值快速变现,这将使产品面临抵质押物的流动性风险。

从资金来源结构看,流动性可表示为业务现金流与资产现金流之和;当业务净现金流为负,资产的变现能力决定了是否出现总体流动性缺口,即流动性风险。例如,当业务净现金流短缺1亿元,那么需要资产在短期内变现1亿元以上金额来平衡流动性缺口,如果保险公司的投资无法变现(如另类投资)或资产变现能力较差,可变现的金额无法达到1亿元,那么流动性缺口出现,流动性水平恶化。这也是流动性覆盖率计算的逻辑基础。

流动性对金融保险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流动性风险,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成了保险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在2月6日7版《偿二代框架下如何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上) 》中已经阐述了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化解偿付能力危机的重要手段,偿二代考虑的流动性风险因素较为全面两方面内容,下面将探讨偿二代下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丰富以及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偿二代下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丰富

第一,风险管理覆盖范围广泛。偿二代第12号规则要求保险公司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包含的内容较多,如搭建风险管理架构,确定流动性风险偏好、容忍度和限额,开展各项现金流管理,定期实行流动性风险监测和现金流压力测试等。在风险限额管理方面,包括现金头寸、非流动资产比例、对外担保额度等;限额的授权制度和审批流程;超限额情况的审批制度和问责制度及监督检查制度。在投资管理方面,包括保持适当的流动资产比例,维持合理的资产结构;加强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匹配管理,合理确定投资资产结构;密切关注金融市场环境对投资资产流动性的影响。从融资管理来看,包括提高融资渠道的分散化程度,关注金融市场流动性对外部融资能力的影响等。

第二,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完备。偿二代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包括净现金流、综合流动比率和流动性覆盖率。净现金流基于现金流量表,反映保险公司报告期、基本情景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净现金流。综合流动比率区分财险、再保险和人身险类型分别反映现有资产和负债在未来期间现金流分布情况以及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匹配情况;在预测现金流入流出时,按照交易类现金流和未标明到期日现金流项目,分3个月、1年等区间进行监测,人身险还增加了1~3年、3~5年、5年以上等区间。流动性覆盖率反映的是保险机构在压力情景下未来一个季度的流动性水平,为优质流动资产经折算的期末账面价值与未来一个季度的净现金流的比较;在界定优质流动资产时,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明确了投资风险低、价格易于确定且波动性较小、易于交易和变现等特征;在计算预期现金流入时,不考虑未来一个季度内到期的优质流动资产的现金流;总量不能超过预期现金流出总量的75%,确保了至少有相当于现金流出总量25%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存量。实务中,许多保险机构还自主增加了资产集中度、融资回购率、累计退保率等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通过借鉴和运用金融保险行业较为成熟的监测指标体系可确保及时准确地管理流动性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三,穿透法为防范市场信用风险转变成流动性风险提供了可能。金融市场核心功能之一是定价,近几年的“项目荒、资产荒”背后的本质是行业过于追求与经济周期不匹配的高收益率,却没有为市场信用风险正确定价,最终反映出来的是流动性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之一是不良贷款证券化为可流通的金融产品。巨大体量的信用风险较高的住房抵押贷款被层层打包和信用增级后,其违约率和市场风险被低估;一旦基础资产因货币政策等宏观环境的变动而出现问题时,次级债市场立即出现冷却,昔日受众多投资者追捧的债券短时间内就会出现抛售,而此时的买家寥寥无几。由于二级市场缺少流动性,许多金融机构承销或投资的债券就砸在手里。在偿二代框架下,要求对市场信用风险涉及的资管产品、未上市股权投资计划、信托计划等金融资产采用穿透法计算最低资本。穿透法需要识别这些金融产品所投资的具体、明确的基础资产的风险暴露和风险因子;通过识别这些基础资产面临的市场信用风险,有利于评估金融产品的市场信用风险定价是否合理,以及在压力情景下它们是否变为流动性问题,以便及时采取应急计划,化解流动性风险。

第四,重视流动性与经济资本相匹配。偿二代支持I类人身保险公司根据自身业务模式、风险特征和风险偏好,开发和使用多种资本管理工具,如符合监管原则的经济资本模型,辅助评估公司资本充足状况。所谓的经济资本是指在给定的风险容忍度和时间间隔的基础上,保险企业需要准备的用以弥补未预期损失的资金量。实际工作中,保险机构可依据数据信息,采用VAR(在险价值)和ES(预期不足)等方法计算出潜在的最大损失,并基于谨慎的原则,持有一定数量的高流动性资产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这些潜在损失。如果保险机构持有的高流动性资产与经济资本相匹配,将能够以一个较高的概率水平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保证机构的流动性安全。抵御流动性风险的置信水平越高,所需的经济资本数量越多;累计的时间间隔越长,匹配的经济资本数量应越多。

第五,强调审慎评估流动性项目。在评估流动性涉及的资产或负债项目时,偿二代遵循审慎原则,为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设定了安全阈和防火墙。在预测压力情景下未来现金流时,不考虑管理层为改善流动性状况或应对流动性风险采取的注入临时银行贷款、证券回购等紧急措施。在预测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时,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合同,不考虑投资性不动产、长期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等项目的现金流入,不考虑准备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的变现。在预测筹资活动现金流时,不考虑没有明确的、为应对流动性困难而可能采取的临时性筹资活动。在计算优质流动资产时,剔除了商业银行用于补充资本的金融债,它类似保险公司发行的补充资本的次级债(与次贷抵押债券的概念不同);现实中,银行和保险机构相互购买次级债。这种互相持有相当于A借钱给B,B又借钱给A,各自的流动性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账面价值。如此,用于补充资本次级债或金融债就不能解决现金流问题,只能是粉饰资产负债表。

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第一,正确处理好机构、市场与宏观流动性的关系。如果将不同层级的流动性比作江河、湖泊和大气层,则机构流动性为江河,市场流动性为湖泊,宏观流动性为大气层。正常情况下,大气层、湖泊和江河的水分是充裕的,大气层为江河、湖泊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湖泊又为江河提供充沛的水流,大河有水小河满。而且,江河之水汇入湖泊,湖泊之水蒸发到大气层,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雨而浇灌江河湖泊;往复循环。流动性也是如此。保险机构流动性充裕,可以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市场流动性充裕可以为宏观经济的运行提供大量资金。同时,宏观政策可为市场提供大量的流动性,市场可为保险机构提供大量的流动性。一旦市场流动性或宏观流动性出了问题,则保险机构的流动性也会面临挑战。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既要密切关注金融市场环境对投资资产流动性的影响,也要关注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层面对流动性的影响,更要加强对金融产品或资产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二,重点关注高现价产品的流动性问题。近年来,高现价产品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目前市场上热销的是寿险短期高现价产品,既有分红险也有万能险。高现价产品在设计时保证一定时期的期满收益率,即使短期退保,保单持有人也能获得较高的现金返还,不会出现本金损失,无形中导致保单持有人在一定期限后退保。集中退保会对公司的现金流形成较大压力,对稳定的保费规模增长提出了要求。高现价产品这类短期理财业务的持续做大缩短了公司的负债期限,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资产负债不匹配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第三,重视大规模满期给付的流动压力。满期给付不仅减少保险公司的当期利润,也会导致负债规模和可用资金规模的减少。对于满期给付,保险公司通常需要周期现金流来应对到期保单的给付。当公司达到满期给付高峰,需要准备大量的现金用于到期保单的给付工作,随之而来的便是公司现金流压力的陡然增加。正常的满期给付不会对流动性造成较大影响,而大规模满期给付则需要安排较多的现金流出。因此,需关注现金流的平衡稳定,防范大规模满期给付导致流动性风险。为保持流动性的平衡,需要定期计算未来不同时期的满期给付情况,在未来特定时间满期给付压力较大时,需加大风险的提示;同时,根据未来满期给付压力提前优化业务结构或加强投资资产的合理搭配,提前规划未来战略资产配置,根据未来特定时期大规模满期给付的资金需求,在战略资产配置中安排相应规模易变现的流动性资产,便于保障公司长期流动性的稳定。

第四,加强流动性风险的逆周期管理。从金融市场运行规律看,保持市场的流动性需具备一定条件,如需要足够大的规模,有大量的参与者,且参与者的交易目标呈多样性,以及预期市场保持稳定。当市场买卖双方大致平衡时,也就有了流动性;但如果参与者的目标一致,市场就会失去流动性,市场行为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价格动态波动、前期不相关的市场变得相关、历史数据模型等变量会误导市场的发展趋势。当所有参与者认为其他参与者将出售资产时,会争相逃离市场,出现“羊群效应”,流动性会丧失;当所有参与者认为其他人都对金融资产失去信心时,金融市场会跌入悬崖。从保险资金的配置看,如果同质性很高,市场的变化经常会引起交易主体相同的投资行为;如在同一时间抛售评级被下调的同一债券,导致该债券价格瞬间急剧下降,甚至失去流动性。因此,保险机构应确定不同的流动性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和限额,按照多样性或差异化目标,来配置不同的金融资产,减弱顺周期市场的冲击。在偿二代框架下,建立了股票和房地产的逆周期调整的机制,即股票和房地产浮盈需保险公司计提更多的最低资本。保险公司可通过及时止盈来降低最低资本要求。

第五,理性看待数学模型的作用。从方法论看,偿二代要求保险机构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在计量和监测股票、债券、外汇等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时,既要吸收数学模型的合理成分,但又不能迷信数学模型。金融保险的定价往往信奉大数法则和概率统计,但大数法则和概率统计倾向采用“钟型曲线”,忽略大量的偏差;结果是自以为锁住了不确定性,但事件的发展却差强人意。在防范风险方面,复杂的模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耀眼的评级不能代替尽职调查。有专家认为,今后发生危机的次数会会少,但影响程度会越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决策是所有投资者面临的新课题。风险管理工具只能作为参考,真正的管理凭的是高超的智慧和企业文化。保险机构应加强各类风险的定性分析,包括以访谈、问卷或研讨等方式充分了解业内资深人员的经验判断,然后再与通过模型和数据所进行的模拟结果进行相互检验,才能缩小模型预测与现实的差距。

(作者单位:江西保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