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股民心经

满仓中石油的教训:巴菲特效应“害死人”

发布时间:2017-02-20 10:53:10    作者:古月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古月

沪深股市开盘以来,中石油恐是“套人”最多的股票之一,据闻有超过100万股民被套,这支个股跌幅最大时高达85%。中石油也成为A股市场上“巴菲特效应害死人”的典型案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我站在中石油48元之巅,眼含热泪向山下俯瞰”、“中石油股价还不够买一升油”……关于中石油的段子,可以编成一本书。

自从2007年11月5日上市以来,中国石油就成了A股的魔咒,与其沾边的股民,大多伤痕累累。“中国石油害死人了,48元被套,怎么办?”从中石油上市第一天起,就有无数股民开始询问。

上市时买入中石油,已成为一代中国股民心中永远的痛。在2007年大牛市中入市的杭州股民石先生说,当年他拿出30多万元投资中石油,那时候足够支付杭州一套楼房的首付费用,“结果亏了20多万割肉出来,剩下的8万元还不够付房租”。

当时,围绕中石油的投资价值,以及是否应该在上市后买入,A股市场内外,形成了激烈争论。多空双方在一只股票上形成如此尖锐的对立,中国股市有史以来实属罕见。

在A股上市前,中国石油早已在香港上市,美国投资家巴菲特曾长期大量持有中石油H股,国内很多人就是因为迷信巴菲特而盲目买入中石油A股。这些人不知道的是,巴菲特是1.6港元(按当时汇率相当于1.2元人民币)的时候买的中石油,价值人民币10元多的时候已全部清空,但很多A股投资者是在48元以上买进的。可见,很多股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成为巴菲特效应“害死人”的一个典型事例。有网友发出感叹:“巴菲特来了,中国股市跌了!”

除了巴菲特,国内一些有名的股评人士也在中石油上栽了大跟头,这些人中,比较有名的当属上海早年出名的大户杨百万了。2007年大牛市时,杨百万风头正劲,一时兴起,竟然把自己最喜欢的孙女起了个“涨停板”的小名,那神气颇有点“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味道。

“中石油上市拉开了大熊市的序幕!可怜的小散,快跑!”“杨百万又要害死人了,中石油40元叫人买入,30元说他要留给子孙,20元说他有赚钱因是中签的,10元时还是说有赚钱,因为做T+0。现在又出来放言进入。”

对于中石油的价值判断,一般人很难理解杨百万这种死扛式的推荐,能够说明他这样做的理由不多,有一条也许最接近真相,那就是作为有一定名气的市场人士,在明知说错的情况下还坚持看多,仅仅是因为要维持自己的招牌。这一点,与谢国忠在中国内地房价上数年如一日的看空颇有点相似。

自A股上市以来,中国石油的分红倒也慷慨,每年都有两次分红。截至2013年底,其股价已跌到每股7.71元,较上市后首日的收盘价每股43.96元,已大跌82.46%。此时中石油总共已有12次分红,每股累计分红1.642元。不过,与股价巨大亏损相比,这点分红只是杯水车薪。有投资者算了一笔账:以这6年分红计算,如果上市首日买入中国石油(以当天收盘价计算),接下来股价不涨也不跌,投资者总共要132年才收回成本。也就是说,扣除过去的6年时间,投资者还要126年才能还本,这还不算货币贬值因素。

上市的时候,中石油戴着“亚洲最赚钱上市公司”的光环,这家最赚钱的公司为何成了大“熊股”?除了IPO时每股16.70元的高价外,承销商在上市开盘时刻意做市,造成开盘价虚高,可谓罪魁祸首。另外,这家超级公司管理上的粗放让一些消息灵通人士已有耳闻,知情人不遗余力地出货。人们说,市场总是走在分析师前面,股价走势说明一切。

笔者身边的朋友中,中石油发行时打新中签的有不少,在上市后当天抢进去买单的几乎没有,但在其漫长下跌途中买入的,倒是有几个。2008年四五月份,中石油股价跌到16元附近时,考虑到其股价已经较最高点时跌去2/3,有几个笔者熟悉的老股民忍不住进去抢反弹。这一抢就抢进套里了,当年最低跌到10元以下,那几个哥们儿可是后悔死了。

据笔者所知,在中石油上吃亏最大的还不是A股的散户们,而是一帮委托海外投行在香港理财的国内大户。这些大户们钱多人傻,外带崇洋媚外,理财也多是委托花旗、汇丰这样的知名投行。这些人连股票期权这类衍生品什么都不懂,更是连厚厚的委托合同都没看完,就迷迷糊糊地相信洋行经纪人们的忽悠,买下与中石油H股密切相关的看多市场的金融衍生品。当金融危机来临时,这些人不仅亏掉了千万以上的本金,更要倒赔洋行几十万上百万。

笔者认识的一个海归,总是念叨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士打理,于是将其手头上千万的资金交给香港一家洋行理财,买入的就是上述与中石油有关的产品。这哥们大概是在中石油H股20元进去的,2008年底股价已跌到6元附近。以后和笔者再见面时,再也听不到他神采飞扬地向大家推荐洋行理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