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长期可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

发布时间:2017-12-25 09:37:23    作者:和平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和平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以下简称《方案》),这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

碳市场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2011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七个省市开展了碳交易试点,为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来积累经验。统计显示,2013年开始交易,到2017年11月,7家试点累计配额成交量超过了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超过了46亿元,而且从试点的范围来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出现了双降的趋势,起到了碳市场要发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

11月6日,为期两周的世界气候大会在德国波恩开幕。自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之后,中国被寄望于在全球承担更大的减排责任。

发电行业为突破口

此次《方案》选择从发电行业作为突破口,来开展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根据现在《方案》的要求,发电行业将率先成为该体系的起点。年碳排放量达到26000吨及以上的电力企业将纳入该体系。首批纳入的1700余家企业,排放量将超过30亿吨,约占2016年全国总排放量的30%左右。发改委未来将逐步扩大参与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行业范围。按照排放量每年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实际上相当于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左右的水平,作为现在纳入企业的门槛,规模远远超过世界上正在运行的任何一个碳市场。

分析人士指出,发电行业的排放量很大,发电行业的数据基础比较好,产品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热、电两类,它的数据计量设备比较完备,管理比较规范。这些因素使得管理部门比较容易进行核查核实,配额分配也比较简便易行。

从行业来看,有的企业会因为碳交易增加负担,而另一部分企业会因为碳交易而获取利益,总体来讲,它是平衡的。从长远来看,由于管理水平更高的企业发挥了它的产能,这样,单位产品的碳排放和相应化石能源和材料消耗就有所下降,从行业来讲,总体成本是下降的。

长期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据了解,《方案》对全国碳市场建设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制度,包括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制度,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管理制度,市场交易的相关制度。同时也要进行四个支撑系统的建设,一是碳排放的数据报送系统,二是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三是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和结算系统。目前,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别牵头组建注册登记系统和碳排放权交易系统。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表示,中国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能会影响高排放率燃煤发电企业的盈利能力,原因是此类企业的排放成本可能会上升,而发电量降低。长期来看,该体系可能会提升可再生能源生产商和低排放率的燃煤发电企业的盈利能力,原因是此类企业的发电量和碳排放收入可能会提高。新的碳交易体系不会对穆迪评级的发电企业的评级和展望产生即时影响,因为任何比较大的影响将在2020年或此后该体系全面运行时才可能会显现。但是,如果政府制定较高的减排目标,发电企业未来可能会增加资本支出,从而导致这些企业的杠杆率上升。原则上,高排放率的发电企业需减少发电量,或购买更多排放许可权。但是低排放率发电企业则可增加发电量,并通过出售盈余的排放额度来提高收入。全国碳交易体系将与对绿色电力认证计划的发展形成互补。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指出,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标志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规范化发展。这有助于环保监控和环境改造,提升单位产出水平。在碳排放基础上建设起衍生市场,提升金融多元化,有助于用市场化方式引导企业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