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防控金融风险 赋能实体经济

发布时间:2018-03-26 09:00:21    作者:和平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和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今后三年要重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之首,而防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两大方面,金融业的利润是在服务实体经济当中取得的。为了助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金融业要先抢占“制高点”,依靠创新赋能实体企业发展。全国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委员认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防控金融风险是重点,要牢牢守住金融安全底线,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这个时期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一轮经济转型的特征更趋明显。经济转型是经济发展向更高级形态、更复杂分工、更合理结构演变的“惊险一跃”。在这个过程中,各类风险易发高发,有可能集中释放。必须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握这一时期风险形成机理和传导机制。

金融风险是实体经济风险集聚的镜像反映。经济转型期往往也是金融风险快速聚集和集中暴露期。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结构性产能过剩、过度加杠杆和资产错配等潜在风险显性化,并加快传递和集聚到金融部门。

专家指出,防范风险主要是针对当前问题,要从治本上化解风险,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风险集聚往往是经济失衡和资源错配的外在反映,根本原因是结构性改革滞后和体制机制扭曲,必须从结构性改革中找出路。

平衡金融风险与实体经济关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要标本兼治,有效消除风险隐患。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活动。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和企业兼并重组。加强金融机构风险内控。强化金融监管统筹协调,健全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监管,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禁各类违法违规举债、担保等行为。省级政府对本辖区债务负总责,省级以下地方政府各负其责,积极稳妥处置存量债务。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今年安排地方专项债券1.3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500亿元,优先支持在建项目平稳建设,合理扩大专项债券使用范围。我国经济基本面好,政策工具多,完全能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要引导更多的资产配置到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经济发展中会存在多个市场风险联动交错的局面。实体经济数据不好会引起股市大跌,进而影响汇市,人民币贬值又反向影响国内民众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实体经济和汇市、大宗商品及股市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风险联动正成为当下常态。且单边预期一旦形成,就会形成暴跌暴涨局面,不利于稳定。但起到稳定器作用的是实体经济。只要实体经济之锚稳健,其他市场只要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大幅波动不会是常态。

央企降杠杆 严控非主业投资

2017年以来,央企整体负债率有所下降,但仍有央企上市公司负债率较高。负债率下降,一方面是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带来的间接效果,例如银行减少向这类企业贷款,负债也有所减少;另一方面是国企盈利状况好转、资产增加。不过国企负债率下降得并不多,负债规模仍显偏高,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预计将从去产能转向去杠杆。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来说,负债率高低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制造业企业、重工业企业负债率相对较高,因此降杠杆也需要分行业区别进行。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在国企降杠杆的同时,负债结构也需要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负债率高于警戒线的企业,还应调整负债结构,减少短期负债,这也有助于降低风险。

如果说设置负债率警戒线是管控杠杆,那么通过债转股、降低企业债务则是主动的降低杠杆。在市场化债转股方面,各类实施机构与钢铁、煤炭、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中具有发展前景的70余家高负债企业积极协商谈判,达成市场化债转股协议,协议金额超过1万亿元,这些协议的落地实施不仅可以推动企业杠杆率下降,而且会有力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建立企业负债杠杆自我约束长效机制。

金融创新赋能实体经济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如何焕发企业活力的话题引发热议。近日,以“新时代 新金融 新经济——聚焦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赋能实体经济”为主题的人民政协报第18期财经智库沙龙上,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表示,新时代金融与资本市场应有新作为,为了助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金融业要先抢占“制高点”,特别是在企业绿色发展、“走出去”、谋求高质量发展等环节持续提供有效服务。

过去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金融创新和风险防控取得不俗成绩,新时代金融与资本市场应有新作为,为了助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金融业要先抢占“制高点”,依靠创新赋能实体企业发展,特别是在企业绿色发展、“走出去”、谋求高质量发展等环节持续提供有效服务。

服务好实体经济,无论是金融机构创新服务,还是资本市场灵活施策,都要充分发挥好“端盘子”精神。比如,对接企业在发展中各个时点所需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应更好发挥作用。供应链金融能够有效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流合一,同样,供应链金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突出,借助“团购”式的开发模式和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中小企业融资的收益成本比将得以改善,并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

过去几年,我国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提升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取得了显著效果。与会嘉宾提出,从总体看这一变化依然不能适应和匹配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经济杠杆率依然较高,一些优质企业竞相在海外上市,造成本土优势上市公司流失的同时,也没能让更多投资者共享企业成长的红利。对此,专家建议,有效治理实体经济严重缺乏资金,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是最为关键的任务,应有序引导新三板在大力促进直接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勇担重任;同时实行严格的退出制度,对于名不符实、给中小投资者利益带来损失的上市企业,提高其融资成本。

监管创新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高质量的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建设同样需要监管创新。有委员建议,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普惠金融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普惠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加强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合力。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定期对各部门、各地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并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有专家指出,可仿照支持家电下乡的优惠政策,以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倡导与支持传统金融机构持续加大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的投入、农村自助金融服务机具的布放投入,鼓励IT产品和金融服务下乡;尽快统一数据标准,加快建立多层级的小微企业和农民信用档案平台以及征信机构,实现小微企业业主、农户家庭等多维度信用数据的有效采集,同时扩充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入机构,降低相关征信成本;打破“信息孤岛”格局,形成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夯实社会征信体系基础,提升普惠金融的风控能力。

而金融、资本市场赋能实体经济,绝非是资金简单的辗转腾挪。一方面要考虑企业的实际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要保障经济在适合的杠杆率水平下运转。有的企业杠杆率颇高,但降杠杆也并不是越低越好,前提是不能因此引发新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刚刚成立的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应该赋予统筹、协调、管理经济领域中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关系的功能,不仅具有管理金融体系内部监管协调的能力,还应具有基于金融稳定目的的跨部门宏观经济政策综合协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