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服务实体经济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发布时间:2019-03-04 14:30:54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和平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如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世界性难题?近日,由人民政协报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以“中国方案:力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世界性难题”为主题的人民政协报第19期财经智库沙龙在京举办,与会嘉宾指出,金融在未来的发展不仅要强调一个“稳”字,还要突出“进”,要集中在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上。

下放审批权限 差别化精准点穴

参考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验教训可知,在经济发展内外双重承压的背景下,实体企业与金融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自从去年11月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以来,帮助民营企业度过难关的一系列金融政策已陆续出台,对于缓解民营上市公司及大股东流动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发展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如何更为精准地解决小微企业的实际困难,做到“帮困不帮劣、救急不救穷”,业界仍存争议。

与会嘉宾建议,对于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监管政策应做到差别化精准点穴。比如结合实际情况,逐步下放审批权限,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赋予基层金融机构更多自主权和灵活性。在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或者地区,推广民营小微企业特色支行,发挥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根据监管政策导向,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的尽职免责管理办法,将小微金融服务与业绩、薪酬等联动挂钩,打消基层贷款客户经理的顾虑。

此外,金融机构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提高主动服务意识,还要加强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协同力度。

三大渠道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要形成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与会嘉宾提出了三条可操作性强的建议。

首先是织密信息大网,拔掉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烟囱”,打通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孤岛”。建议由国务院牵头构建统一的政务信息共享平台,以统一标准、统筹建设为原则,在个人信息受到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整合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未来,金融机构间可依托各自优势,通过“消费场景+业务产品”“线上+线下”等合作模式,完善客户信息链条,进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实现合作方的双赢。

第二,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评估与区分上市公司的困境与大股东个人的困境,民企大股东失去控制权对上市公司后续经营的影响,统筹研究救助方案。对上市公司本身经营正常,但大股东陷入危机,且失去控制权后对上市公司后续经营形成重大不确定性的,予以优先救助。对上市公司和大股东都遭遇流动性危机,且大股东质押资金没有用于上市公司经营的,应谨慎施救,甚至予以考虑破产重整。纾困难点在于区分企业临时性困难和实质性风险、企业流动性短缺和清偿性危机,这就需要总结各地纾困的实践经验,形成一套切实管用的筛选标准。

第三,要重视金融科技的力量。中国金融领域对标对表的往往是西方经验,这种情况直到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大面积应用才得以改变。现在,很多国际同行认为,互联网成就了中国金融科技在世界金融舞台上的弯道超车,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监管模式与新的业务业态之间还存在需要弥合的区域,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应用潜力犹在。未来,激发这些潜力,同时配合科创板、金融服务业双向开放等一系列举措,中国有望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世界性难题和防控风险方面实现并驾齐驱。

利用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会企业代表指出,中国现实存在的有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地方性的小贷公司和网络小贷公司以及网络贷款平台这四大主体,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但是单纯靠政府拿政策去要求商业银行,很难打通最后一公里,应该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建模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做良好的判断,这样才能够把钱贷出去然后收回来。普惠金融不是慈善,而是要可持续发展,只有把整个商业模式走通,通过市场化方式去解决,才能够满足小微企业持续的、良性的得到贷款的需求,最终解决他们资金周转的问题。

此外,应进一步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去解决局部市场失灵的问题。研究个人破产法,解决愿贷、敢贷、能贷的最后一道保障。此外,应考虑如何为小微企业提供创新式的金融服务,让企业资金成本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