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小康不小康,普惠金融说了算

发布时间:2019-04-01 10:45:35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2020年,我国将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目前,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大数据、互联网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一个重要手段。

□记者 和平

近日,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持续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知》鼓励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力争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控制在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

此前,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同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证监会等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机制成员单位,编写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总结了五年来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成果。

全局统筹推进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中指出,将普惠金融发展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强化普惠金融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均衡布局、政策扶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引导市场资源投向重点领域和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领域。注重发挥基层党政组织在解决基础金融服务覆盖方面的先天优势,与金融机构在人员、信息、信用、风控等方面有效对接、资源共享,深耕当地、植根基层,缓解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加强普惠金融与社会管理、社区治理、基层治理融合,推动延伸服务触角、扩大服务覆盖面,满足合理有效金融需求。

2016年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通知》提出,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实现2020年发展普惠金融的总体目标倒推,需围绕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着眼于金融服务空白和不足的地区、人群,在融资、储蓄、支付、保险等不同业务领域确立具体目标,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抓好督导落实,强化督察问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聚焦当前制约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障碍和推进普惠金融工作面临的挑战,剖析存在问题的内外因,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

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推进普惠金融,需要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市场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主体定位和主导作用,尊重市场规律,保护市场创新驱动力,提升市场主体发展普惠金融的自觉意识,构建成本可算、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优化政府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完善法律框架、监管体制及金融基础设施,创造有利于普惠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及时纠正市场失灵和激励扭曲,形成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相互补充的良好局面。

普惠金融是一项涉及供给需求、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统筹推进,自上而下逐级传导、层层落实,也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产业、金融机构、市场主体、社会公众等多方联动,加强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同时,需要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领域,聚焦当前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抓好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矛盾,致力于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获得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守好财富。

银行保险业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

在监管部门引领下,银行保险业健全内部机制,加大资源投入,加强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

目前,国有大型银行都在综合和全部一级分行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不少银行设立了小微业务专门部门或者专营机构,内部产业化的专业机制也逐步落地。工商银行将普惠贷款增长情况与考核利润挂钩,设立业务转型激励费用。交通银行对未能达成普惠金融监管指标的分支机构降档考核。许多银行改进运营流程、定价机制和业务模式,通过自己管理能力,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银行保险业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总抓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色贫困群体,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完善体制机制。2018年,涉农贷款投放稳步增长,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达到了5.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52%。扶贫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保险业服务“三农”,助力扶贫力度加大。同期,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488.9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641.01万户;扶贫开发项目贷款余额4429.13亿元,较年初增加336.8亿元。目前,全国约三分之二的大病保险项目对贫困人口有所倾斜,减轻了贫困人口的医疗负担。此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截至2018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乡镇机构覆盖率分明达到96%和95%。2018年,全国农业保险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72.65亿元,为1.95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3.46万亿元,承保粮食作物面积11.12亿亩。涉农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实现保费收入4.1亿元,赔付支出8.3亿元,帮助20万农户撬动“三农”融资贷款138亿元。

此外,银行保险机构多措并举,加强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一是完善制度设计,银行保险机构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内部制度设计。二是创新产品服务模式,如中国人寿集团设立了“国寿——丹江口绿色扶贫产业基金”,成为全国首家市场化运作的保险产业扶贫基金。三是开展多样化“三农”金融服务和扶贫帮扶。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普惠金融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大众享有财富管理,是新时代赋予的新机遇,也是一个新的挑战。为用户和资管机构架起桥梁,让更多的用户享受到更好的投资收益和专业管理人的能力。将高大上的财富管理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为大众服务,是新时代遇到的一种新挑战,资管机构可以通过科技的能力、数据的能力,服务于千万甚至亿级的用户。《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我国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银行提升信贷服务效率,降低普惠金融融资成本;保险业提升了保险的普惠性。

数字普惠金融引领,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延伸服务半径,扩大服务覆盖,降低服务门槛和服务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引领作用,着力构建运行高效、互助共享、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的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实现目标客户的精准识别、精细管理、精确服务,运用技术创新缓解普惠金融领域突出存在的信用、信息和动力问题,有力应对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指出,通过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切实降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地处偏远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考虑通过当地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利用现有网点推行代理行制度,推进乡村金融业务代办站点的信息化建设,使得当地居民能够承担起相应的服务成本。同时,对于根植于城乡经济的民间金融组织和新型小微金融组织,应引导它们规范发展,与正规金融机构形成互补。

相关链接

普惠金融背景及政策演变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

当前,国际社会发展普惠金融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有不足,根据世界银行估算,2014年仍有约20亿成年人无法享受到最基础的金融服务。

2016年8月25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主办的“2016年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在北京开幕。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指出,在召开的G20峰会上,普惠金融将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有3个关于普惠金融的重要文件会提交给峰会讨论。

2018年8月5日,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与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微众银行合作编写的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8)在北京公开发布。

2018年10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摘编版。白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银行业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5.99%。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0.74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73.1%;为1521万户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较2013年末增长21.7%。2017年大中型商业银行对普惠金融客户取消收费项目335个、对387个项目实行收费减免。

2018年10月17日,从财政部获悉,中央财政下达2018年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100亿元,比2017年增加23亿元,增长29.85%。


小康不小康,普惠金融说了算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4-01

2020年,我国将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目前,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大数据、互联网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一个重要手段。

□记者 和平

近日,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持续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知》鼓励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力争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控制在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

此前,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同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证监会等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机制成员单位,编写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总结了五年来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成果。

全局统筹推进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中指出,将普惠金融发展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强化普惠金融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均衡布局、政策扶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引导市场资源投向重点领域和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领域。注重发挥基层党政组织在解决基础金融服务覆盖方面的先天优势,与金融机构在人员、信息、信用、风控等方面有效对接、资源共享,深耕当地、植根基层,缓解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加强普惠金融与社会管理、社区治理、基层治理融合,推动延伸服务触角、扩大服务覆盖面,满足合理有效金融需求。

2016年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通知》提出,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实现2020年发展普惠金融的总体目标倒推,需围绕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着眼于金融服务空白和不足的地区、人群,在融资、储蓄、支付、保险等不同业务领域确立具体目标,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抓好督导落实,强化督察问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聚焦当前制约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障碍和推进普惠金融工作面临的挑战,剖析存在问题的内外因,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

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推进普惠金融,需要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市场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主体定位和主导作用,尊重市场规律,保护市场创新驱动力,提升市场主体发展普惠金融的自觉意识,构建成本可算、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优化政府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完善法律框架、监管体制及金融基础设施,创造有利于普惠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及时纠正市场失灵和激励扭曲,形成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相互补充的良好局面。

普惠金融是一项涉及供给需求、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统筹推进,自上而下逐级传导、层层落实,也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产业、金融机构、市场主体、社会公众等多方联动,加强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同时,需要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领域,聚焦当前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抓好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矛盾,致力于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获得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守好财富。

银行保险业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

在监管部门引领下,银行保险业健全内部机制,加大资源投入,加强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

目前,国有大型银行都在综合和全部一级分行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不少银行设立了小微业务专门部门或者专营机构,内部产业化的专业机制也逐步落地。工商银行将普惠贷款增长情况与考核利润挂钩,设立业务转型激励费用。交通银行对未能达成普惠金融监管指标的分支机构降档考核。许多银行改进运营流程、定价机制和业务模式,通过自己管理能力,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银行保险业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总抓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色贫困群体,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完善体制机制。2018年,涉农贷款投放稳步增长,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达到了5.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52%。扶贫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保险业服务“三农”,助力扶贫力度加大。同期,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488.9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641.01万户;扶贫开发项目贷款余额4429.13亿元,较年初增加336.8亿元。目前,全国约三分之二的大病保险项目对贫困人口有所倾斜,减轻了贫困人口的医疗负担。此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截至2018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乡镇机构覆盖率分明达到96%和95%。2018年,全国农业保险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72.65亿元,为1.95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3.46万亿元,承保粮食作物面积11.12亿亩。涉农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实现保费收入4.1亿元,赔付支出8.3亿元,帮助20万农户撬动“三农”融资贷款138亿元。

此外,银行保险机构多措并举,加强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一是完善制度设计,银行保险机构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内部制度设计。二是创新产品服务模式,如中国人寿集团设立了“国寿——丹江口绿色扶贫产业基金”,成为全国首家市场化运作的保险产业扶贫基金。三是开展多样化“三农”金融服务和扶贫帮扶。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普惠金融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大众享有财富管理,是新时代赋予的新机遇,也是一个新的挑战。为用户和资管机构架起桥梁,让更多的用户享受到更好的投资收益和专业管理人的能力。将高大上的财富管理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为大众服务,是新时代遇到的一种新挑战,资管机构可以通过科技的能力、数据的能力,服务于千万甚至亿级的用户。《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我国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银行提升信贷服务效率,降低普惠金融融资成本;保险业提升了保险的普惠性。

数字普惠金融引领,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延伸服务半径,扩大服务覆盖,降低服务门槛和服务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引领作用,着力构建运行高效、互助共享、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的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实现目标客户的精准识别、精细管理、精确服务,运用技术创新缓解普惠金融领域突出存在的信用、信息和动力问题,有力应对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指出,通过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切实降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地处偏远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考虑通过当地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利用现有网点推行代理行制度,推进乡村金融业务代办站点的信息化建设,使得当地居民能够承担起相应的服务成本。同时,对于根植于城乡经济的民间金融组织和新型小微金融组织,应引导它们规范发展,与正规金融机构形成互补。

相关链接

普惠金融背景及政策演变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

当前,国际社会发展普惠金融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有不足,根据世界银行估算,2014年仍有约20亿成年人无法享受到最基础的金融服务。

2016年8月25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主办的“2016年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在北京开幕。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指出,在召开的G20峰会上,普惠金融将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有3个关于普惠金融的重要文件会提交给峰会讨论。

2018年8月5日,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与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微众银行合作编写的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8)在北京公开发布。

2018年10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摘编版。白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银行业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5.99%。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0.74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73.1%;为1521万户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较2013年末增长21.7%。2017年大中型商业银行对普惠金融客户取消收费项目335个、对387个项目实行收费减免。

2018年10月17日,从财政部获悉,中央财政下达2018年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100亿元,比2017年增加23亿元,增长29.85%。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