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刘珺:警惕“爆款魔咒”

发布时间:2020-08-26 09:08:56    作者:许予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实习记者 许予朋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全球货币环境进一步宽松,逆全球化加速上演,实体经济更是处在艰难挣扎之中,全球市场估值体系都在重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交织,人们的财富如何安放?

近日,交通银行行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刘珺做客第二期曲江讲堂,分享对于“当前形势下的居民资产配置”的思考。在刘珺看来,实践证明,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资产能持续地上涨,多元化配置才是投资取胜的唯一抓手。

投资重点应放在中国

资产配置领域有一个重要判断,即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高到一定程度,其国民或机构对房地产的投资就会降低,人均GDP一万美元通常是分水岭。刘珺指出,2019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这意味着国内居民对金融资产的配置需求或将逐步上升。

与需求相伴而生的,却是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投资环境。外部环境方面,疫情下全球负利率加速蔓延,一些国家超常规的财政政策为未来全球市场埋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中资开展境外投资还面临资本管制、投资审查趋严等一系列不利外部约束。内部环境方面,中国经济依旧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发动机,畅通的双循环会有效培育新优势;国内金融市场也体现出相当的韧性,人民币资产全球吸引力显著增强,海外资金持续流入。

刘珺认为,这次疫情之后中国是最快恢复的,也是唯一能在疫情期间持续地贡献正增长的经济体。数据显示,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从过去的60个基点扩大到当前的200个基点。当前,中国股票市场尤其是港股市场估值并不是很高,债券的收益率相对也比较高。即便有很多海外的投资渠道已经完全打开,但投资中国的磁石效应还是在显现,因此,投资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中国。

投资半径

建议向发达经济体辐射

随着我国金融开放不断推进,居民未来会有更多海外资产配置渠道,如粤港澳大湾区已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人们的资产配置是否要走出国门,又该去向何方,备受关注。

“如果大家还有额外的财富,可以在商品资产、黄金以及外币资产方面做一定的海外配置安排,但我个人的建议还是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在做海外投资安排的时候,以内地为圆心,不断地扩展投资半径,让这个圆圈先辐射到大湾区、辐射到香港、辐射到亚太区,然后向发达经济体进行过渡。”刘珺说。

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远大于确定性。刘珺提出,疫情引发历史性大波动,可能使过去的大多数经验都失效,过去的经验未必能够指导未来。比如,尽管此前投资新兴经济体是一种提升收益的方式,但在疫情背景下,部分新兴经济体的脆弱性加速暴露,新兴经济体不再适合作为整体板块开展投资,而要争取对新兴经济体的投资变得更为精确。

资产配置宜多元化

从策略角度出发,刘珺强调,做好资产配置,控制风险永远是首要要素,而实证研究已经证实,多元化配置是投资取胜的唯一抓手。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种单一资产能持续上涨,成为“常胜将军”。即便是长期累计收益不错的资产,例如美股,如果观察它从2011年到2020年上半年的波动率曲线,其剧烈程度也超乎想象。

另一方面,“很多投资人认为自己能有效地择时进出市场,一定程度上可以捕捉到市场的‘顶’,同时抄着市场的‘底’,但数据证明,贪婪和恐惧始终是人性的弱点,追涨杀跌是一种人性的必然。”刘珺总结道,所谓“爆款魔咒”恰恰说明了这点:基金申购热潮通常对应着市场的阶段性高点,人性总是会引导投资者在恐慌的时候“割肉”、在疯狂的时候涌入。行业轮动和交易费用也让个股投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不过,“分散配置、组合投资可以让收益波动明显降低,资产配置需要多元化。”刘珺指出,“资产之间的相关性越弱,分散风险的效果也就越好,持续加入低相关资产(例如商品),还能继续拓展有效边界,获得更高的性价比。”

针对当前形势下的中国居民资产配置,刘珺从三方面给出建议:

一是量入为出,理财宜早不宜晚,有闲钱才做投资理财。投资者要认识到做好财务安排的重要性,有些理财产品不能马上变现,所以要在日常使用和未来应急之需的基础之上进行理财。同时,理财应尽量早,越早存钱,复利效果越惊人。

二是做任何投资决策前,都需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要高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追求高收益的同时,承担的风险通常也会增加。

三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资产配置对专业性要求很高,从市场研判到制定配置方案,再到执行配置方案,如果是非专业团队或缺少专业经验,就很难做得好。建议委托专业的机构和人士进行投资理财。


刘珺:警惕“爆款魔咒”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8-26

□实习记者 许予朋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全球货币环境进一步宽松,逆全球化加速上演,实体经济更是处在艰难挣扎之中,全球市场估值体系都在重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交织,人们的财富如何安放?

近日,交通银行行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刘珺做客第二期曲江讲堂,分享对于“当前形势下的居民资产配置”的思考。在刘珺看来,实践证明,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资产能持续地上涨,多元化配置才是投资取胜的唯一抓手。

投资重点应放在中国

资产配置领域有一个重要判断,即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高到一定程度,其国民或机构对房地产的投资就会降低,人均GDP一万美元通常是分水岭。刘珺指出,2019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这意味着国内居民对金融资产的配置需求或将逐步上升。

与需求相伴而生的,却是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投资环境。外部环境方面,疫情下全球负利率加速蔓延,一些国家超常规的财政政策为未来全球市场埋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中资开展境外投资还面临资本管制、投资审查趋严等一系列不利外部约束。内部环境方面,中国经济依旧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发动机,畅通的双循环会有效培育新优势;国内金融市场也体现出相当的韧性,人民币资产全球吸引力显著增强,海外资金持续流入。

刘珺认为,这次疫情之后中国是最快恢复的,也是唯一能在疫情期间持续地贡献正增长的经济体。数据显示,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从过去的60个基点扩大到当前的200个基点。当前,中国股票市场尤其是港股市场估值并不是很高,债券的收益率相对也比较高。即便有很多海外的投资渠道已经完全打开,但投资中国的磁石效应还是在显现,因此,投资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中国。

投资半径

建议向发达经济体辐射

随着我国金融开放不断推进,居民未来会有更多海外资产配置渠道,如粤港澳大湾区已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人们的资产配置是否要走出国门,又该去向何方,备受关注。

“如果大家还有额外的财富,可以在商品资产、黄金以及外币资产方面做一定的海外配置安排,但我个人的建议还是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在做海外投资安排的时候,以内地为圆心,不断地扩展投资半径,让这个圆圈先辐射到大湾区、辐射到香港、辐射到亚太区,然后向发达经济体进行过渡。”刘珺说。

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远大于确定性。刘珺提出,疫情引发历史性大波动,可能使过去的大多数经验都失效,过去的经验未必能够指导未来。比如,尽管此前投资新兴经济体是一种提升收益的方式,但在疫情背景下,部分新兴经济体的脆弱性加速暴露,新兴经济体不再适合作为整体板块开展投资,而要争取对新兴经济体的投资变得更为精确。

资产配置宜多元化

从策略角度出发,刘珺强调,做好资产配置,控制风险永远是首要要素,而实证研究已经证实,多元化配置是投资取胜的唯一抓手。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种单一资产能持续上涨,成为“常胜将军”。即便是长期累计收益不错的资产,例如美股,如果观察它从2011年到2020年上半年的波动率曲线,其剧烈程度也超乎想象。

另一方面,“很多投资人认为自己能有效地择时进出市场,一定程度上可以捕捉到市场的‘顶’,同时抄着市场的‘底’,但数据证明,贪婪和恐惧始终是人性的弱点,追涨杀跌是一种人性的必然。”刘珺总结道,所谓“爆款魔咒”恰恰说明了这点:基金申购热潮通常对应着市场的阶段性高点,人性总是会引导投资者在恐慌的时候“割肉”、在疯狂的时候涌入。行业轮动和交易费用也让个股投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不过,“分散配置、组合投资可以让收益波动明显降低,资产配置需要多元化。”刘珺指出,“资产之间的相关性越弱,分散风险的效果也就越好,持续加入低相关资产(例如商品),还能继续拓展有效边界,获得更高的性价比。”

针对当前形势下的中国居民资产配置,刘珺从三方面给出建议:

一是量入为出,理财宜早不宜晚,有闲钱才做投资理财。投资者要认识到做好财务安排的重要性,有些理财产品不能马上变现,所以要在日常使用和未来应急之需的基础之上进行理财。同时,理财应尽量早,越早存钱,复利效果越惊人。

二是做任何投资决策前,都需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要高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追求高收益的同时,承担的风险通常也会增加。

三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资产配置对专业性要求很高,从市场研判到制定配置方案,再到执行配置方案,如果是非专业团队或缺少专业经验,就很难做得好。建议委托专业的机构和人士进行投资理财。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