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不仅做公益,更要有收益

资管机构探索ESG投资

发布时间:2021-02-25 08:59:30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实习记者 于文哲

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风险加剧,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渐兴起,目前在我国各金融业态中都有所实践。业内人士认为,ESG投资不仅是近年的流行热点,更将成为未来长期确定性趋势,而数据信息的积累、标准化、充分披露等问题将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

李月敏/制图

监管政策大力倡导

顶层设计上,国内外对ESG投资的倡导可谓不遗余力。

国际上,拜登政府已明确表示美国将立刻重返“巴黎气候协定”,而且宣布了“清洁能源革命与环境正义计划”。2021年1月14日,韩国三部委联合发布了一份全面的政策框架方案,要求上市公司2025年后分阶段强制披露ESG信息。2021年1月26日,欧盟批准了一项总额为29亿欧元的公共投资,推动电动汽车和储能电池技术创新,加强电动汽车电池的生产对于实现“欧洲绿色协议”起着关键作用。

聚焦国内,在2020年9月举办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紧接着,相关支持ESG投资的制度、政策密集出台。

202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气候投融资是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开展气候投融资进行了全局性、系统性的安排,提出了推动气候投融资的六大支柱措施。

2021年1月12日,银保监会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评级暂行办法》,通过“赋分制”打分结果,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差异化监管。其中特别提到,“对于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等绿色投资,对行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机构酌情予以加分。”

2021年2月5日,证监会就《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根据新修订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将ESG信息列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主要内容之一。

资管机构积极探索

近几年,随着国际ESG投资热潮的引领和国内监管政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中国资管机构开始采纳ESG投资策略,加速布局ESG基金产品。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介绍,华夏基金2017年成为第一家签署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UN PRI)的公募基金,截至2020年10月,中国已有13家公募基金管理人成为UN PRI的签约机构。中国的ESG主题基金市场也已初具规模,众多大型基金管理公司相继推出以ESG为主题的基金产品。据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统计,截至2020年11月30日,国内可持续投资基金总规模达1172.36亿元,较2019年12月31日增长58.40%。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2月18日,全市场ESG概念基金合计达117只,其中超过三分之一是2018年之后发行的产品。全市场ESG概念基金近一年平均收益率达47.68%、近两年平均回报达95.56%。晨星(Morningstar)的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二季度末,中国已成为欧洲和美国之外规模最大的被动型可持续发展基金市场。

总体来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绿色投资体系建设的探索性特征较强,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绿色评价方法和绿色信息数据库的转化率较高,能够通过在股东大会上行使股东权利等方式积极促进被投企业提升绿色绩效,运用基金的力量推动绿色投资服务于实体经济。

保险资金投资期限长,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与ESG投资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天然匹配。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介绍,近年来,保险机构不断探索绿投资新路径,创新具有保险特色的绿色投资方式。保险机构发挥保险资金优势,面向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绿色项目,为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提供融资支持。就具体投资方式而言,保险资金一方面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信托计划、PPP项目等形式,直接参与了能源、环保、水务、防污防治等领域的绿色项目投资建设;另一方面,还通过间接投资方式特别是投资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积极参与绿色金融试验区等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底,保险资金实体投资项目中涉及绿色产业的债权投资计划登记(注册)规模达9646.65亿元。其中直接投向的重点领域包括,交通2905.22亿元、能源2757.38亿元、水利688.04亿元、市政521.17亿元等。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来,国内保险机构也逐渐出现在绿色金融、负责任投资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话题的国际舞台上。2018年国寿资产成为国内第一家签署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UN PRI)的保险资管机构;2019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该原则,成为中国第一家加入该组织的资产所有者。

对资管机构来说,进行ESG投资不是简单的“做公益”,而是改善投资收益的有效途径。以嘉实基金为例,其利用ESG因子构建了多种模拟策略或指数,包括由中证编制、嘉实定制的“中证嘉实沪深300ESG领先指数”“多因子+ESG模拟策略”等,从回报情况来看,均相对基准取得了显著的超额收益。正如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所言:“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在中国开展ESG投资,支持像新能源汽车这样的绿色产业发展,既能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又能借助资本力量,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这对于稳定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至关重要。”

发展路上直面挑战

ESG投资在我国方兴未艾,也面临多项挑战。

首先,海外通用的ESG评估体系在中国市场不完全适用,由于市场发展阶段、文化和重点议题不同,海外的价值评判体系和标准不能简单照搬到国内。

其次,ESG投资亟待标准化,而信息披露是标准化关键。中国基金业协会副秘书长黄丽萍直言,当前,我国ESG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定性数据多、定量数据少,数据标准不统一,难以有效支撑ESG模型构建和有效投资决策。数据显示,2009年-2020年6月,A股市场的ESG报告从371份增长到1021份,增长了175%。但截至2020年6月15日,发布ESG报告的上市公司也仅约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27%。未上市未挂牌企业的信息披露更加欠缺,股权投资市场的ESG投资更加困难。研究和调查显示,国际和中国投资者皆希望我国的监管机构能够出台强制性的、并且具有标准化和一致性的ESG信息披露的指引和框架。

对于如何加强ESG信息披露,普华永道中国管理咨询业务主管合伙人张立钧提出:“建议监管侧发挥作用,明确信息披露的标准框架,对拒不配合的企业给予警告及停牌处置。同时鼓励权威机构联合监管侧发布企业ESG管理水平与营收状况的线性关系,提升企业高层对ESG的理解和认可;组织专业机构为企业ESG信息披露进行培训;推动利益相关方与企业的多边沟通,帮助企业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与效率。”

理念层面,ESG在中国仍属于较新的概念,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黄丽萍认为,资产管理机构应当积极响应资产所有者的价值观诉求,加快发展ESG投研体系,主动引导更多投资者认识ESG投资、ESG产品,不断壮大ESG投资的力量,通过投资的力量推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议题的改善。

实操层面,孙明春表示,较之欧美,中国ESG基金市场在规模和投研实践方面尚有一定差距。目前,中国的ESG主题基金规模尚不足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总体市场规模的2%,而这一比例在欧洲高达15%。从策略应用来看,现有ESG基金多为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概念类基金,真正运用ESG筛选、整合等专业策略的基金屈指可数,相关的投研评估方法和工具也尚不成熟。

对此,中意资产总经理助理马克(Markus Danninger)认为,资管机构要如何开展ESG投资相关工作,包括如何在策略、资金、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投资流程等方面进行准备。他介绍,中意资产近几年一直在开展ESG方面的研究,包括ESG对资产风险收益的影响、在投资流程中如何实现ESG、从风控的角度如何采用ESG。

此外,行业协会的推动也十分重要。张立钧呼吁基金业协会推动ESG指数类产品的发展:“推动ESG指数类产品的发展更有利于二级市场的评估与交易,能够更好地体现回报。”


不仅做公益,更要有收益

资管机构探索ESG投资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2-25

□实习记者 于文哲

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风险加剧,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渐兴起,目前在我国各金融业态中都有所实践。业内人士认为,ESG投资不仅是近年的流行热点,更将成为未来长期确定性趋势,而数据信息的积累、标准化、充分披露等问题将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

李月敏/制图

监管政策大力倡导

顶层设计上,国内外对ESG投资的倡导可谓不遗余力。

国际上,拜登政府已明确表示美国将立刻重返“巴黎气候协定”,而且宣布了“清洁能源革命与环境正义计划”。2021年1月14日,韩国三部委联合发布了一份全面的政策框架方案,要求上市公司2025年后分阶段强制披露ESG信息。2021年1月26日,欧盟批准了一项总额为29亿欧元的公共投资,推动电动汽车和储能电池技术创新,加强电动汽车电池的生产对于实现“欧洲绿色协议”起着关键作用。

聚焦国内,在2020年9月举办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紧接着,相关支持ESG投资的制度、政策密集出台。

202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气候投融资是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开展气候投融资进行了全局性、系统性的安排,提出了推动气候投融资的六大支柱措施。

2021年1月12日,银保监会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评级暂行办法》,通过“赋分制”打分结果,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差异化监管。其中特别提到,“对于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等绿色投资,对行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机构酌情予以加分。”

2021年2月5日,证监会就《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根据新修订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将ESG信息列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主要内容之一。

资管机构积极探索

近几年,随着国际ESG投资热潮的引领和国内监管政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中国资管机构开始采纳ESG投资策略,加速布局ESG基金产品。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介绍,华夏基金2017年成为第一家签署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UN PRI)的公募基金,截至2020年10月,中国已有13家公募基金管理人成为UN PRI的签约机构。中国的ESG主题基金市场也已初具规模,众多大型基金管理公司相继推出以ESG为主题的基金产品。据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统计,截至2020年11月30日,国内可持续投资基金总规模达1172.36亿元,较2019年12月31日增长58.40%。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2月18日,全市场ESG概念基金合计达117只,其中超过三分之一是2018年之后发行的产品。全市场ESG概念基金近一年平均收益率达47.68%、近两年平均回报达95.56%。晨星(Morningstar)的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二季度末,中国已成为欧洲和美国之外规模最大的被动型可持续发展基金市场。

总体来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绿色投资体系建设的探索性特征较强,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绿色评价方法和绿色信息数据库的转化率较高,能够通过在股东大会上行使股东权利等方式积极促进被投企业提升绿色绩效,运用基金的力量推动绿色投资服务于实体经济。

保险资金投资期限长,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与ESG投资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天然匹配。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介绍,近年来,保险机构不断探索绿投资新路径,创新具有保险特色的绿色投资方式。保险机构发挥保险资金优势,面向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绿色项目,为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提供融资支持。就具体投资方式而言,保险资金一方面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信托计划、PPP项目等形式,直接参与了能源、环保、水务、防污防治等领域的绿色项目投资建设;另一方面,还通过间接投资方式特别是投资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积极参与绿色金融试验区等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底,保险资金实体投资项目中涉及绿色产业的债权投资计划登记(注册)规模达9646.65亿元。其中直接投向的重点领域包括,交通2905.22亿元、能源2757.38亿元、水利688.04亿元、市政521.17亿元等。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来,国内保险机构也逐渐出现在绿色金融、负责任投资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话题的国际舞台上。2018年国寿资产成为国内第一家签署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UN PRI)的保险资管机构;2019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该原则,成为中国第一家加入该组织的资产所有者。

对资管机构来说,进行ESG投资不是简单的“做公益”,而是改善投资收益的有效途径。以嘉实基金为例,其利用ESG因子构建了多种模拟策略或指数,包括由中证编制、嘉实定制的“中证嘉实沪深300ESG领先指数”“多因子+ESG模拟策略”等,从回报情况来看,均相对基准取得了显著的超额收益。正如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所言:“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在中国开展ESG投资,支持像新能源汽车这样的绿色产业发展,既能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又能借助资本力量,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这对于稳定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至关重要。”

发展路上直面挑战

ESG投资在我国方兴未艾,也面临多项挑战。

首先,海外通用的ESG评估体系在中国市场不完全适用,由于市场发展阶段、文化和重点议题不同,海外的价值评判体系和标准不能简单照搬到国内。

其次,ESG投资亟待标准化,而信息披露是标准化关键。中国基金业协会副秘书长黄丽萍直言,当前,我国ESG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定性数据多、定量数据少,数据标准不统一,难以有效支撑ESG模型构建和有效投资决策。数据显示,2009年-2020年6月,A股市场的ESG报告从371份增长到1021份,增长了175%。但截至2020年6月15日,发布ESG报告的上市公司也仅约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27%。未上市未挂牌企业的信息披露更加欠缺,股权投资市场的ESG投资更加困难。研究和调查显示,国际和中国投资者皆希望我国的监管机构能够出台强制性的、并且具有标准化和一致性的ESG信息披露的指引和框架。

对于如何加强ESG信息披露,普华永道中国管理咨询业务主管合伙人张立钧提出:“建议监管侧发挥作用,明确信息披露的标准框架,对拒不配合的企业给予警告及停牌处置。同时鼓励权威机构联合监管侧发布企业ESG管理水平与营收状况的线性关系,提升企业高层对ESG的理解和认可;组织专业机构为企业ESG信息披露进行培训;推动利益相关方与企业的多边沟通,帮助企业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与效率。”

理念层面,ESG在中国仍属于较新的概念,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黄丽萍认为,资产管理机构应当积极响应资产所有者的价值观诉求,加快发展ESG投研体系,主动引导更多投资者认识ESG投资、ESG产品,不断壮大ESG投资的力量,通过投资的力量推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议题的改善。

实操层面,孙明春表示,较之欧美,中国ESG基金市场在规模和投研实践方面尚有一定差距。目前,中国的ESG主题基金规模尚不足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总体市场规模的2%,而这一比例在欧洲高达15%。从策略应用来看,现有ESG基金多为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概念类基金,真正运用ESG筛选、整合等专业策略的基金屈指可数,相关的投研评估方法和工具也尚不成熟。

对此,中意资产总经理助理马克(Markus Danninger)认为,资管机构要如何开展ESG投资相关工作,包括如何在策略、资金、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投资流程等方面进行准备。他介绍,中意资产近几年一直在开展ESG方面的研究,包括ESG对资产风险收益的影响、在投资流程中如何实现ESG、从风控的角度如何采用ESG。

此外,行业协会的推动也十分重要。张立钧呼吁基金业协会推动ESG指数类产品的发展:“推动ESG指数类产品的发展更有利于二级市场的评估与交易,能够更好地体现回报。”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