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非金融资产占比社会净财富达98%

财富存量需要优化配置

发布时间:2021-03-18 07:50:16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实习记者 于文哲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北京发布《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本书编制了2000年至2019年共计20年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数据。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社会净财富675.5万亿元,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经济发展呈现“存量赶超”,由此,未来中国经济需要进行“存量改革”。

“流量赶超”让位于“存量赶超”

数据显示,中国社会总资产已经由2017年的接近1400万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1655.6万亿元。考虑到2019年的社会总负债达到980.1万亿元,则社会净财富为675.5万亿元,人均社会净财富约为48.2万元。其中居民部门财富为512.6万亿元,居民人均财富约为36.6万元。

就2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中国财富规模大幅增长,充分反映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从社会净财富由国内非金融资产和对外净资产的构成来看:国内非金融资产由2000年的38.4万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661.9万亿元;国内非金融资产是社会净财富的主体,2019年占比高达98%。中国对外净资产由2000年的0.48万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13.6万亿元,这意味着就全球而言中国是净储蓄的提供者。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GDP已经由2000年的10万亿元攀升到2019年的接近100万亿元;财富存量由2000年的不到39万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675.5万亿元。2000年至2019年,中国名义GDP的复合年均增速为12.8%,社会净财富的复合年均增速为16.2%。财富增速快于名义GDP增速(更快于实际GDP增速)。由于GDP是流量指标,财富是存量指标,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经济的“流量赶超”已经让位于“存量赶超”。

中国社会净财富相对于GDP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贡献:较高的储蓄率和价值重估效应。较高的储蓄率直接对应较高的固定资本形成率,各部门的固定资本形成带来了非金融资产的每期增量。在每期的总产出中,消费占比相对较小,而投资占比相对较大,促进了中国财富总量的更快增长。财富总量上涨的另一个因素是价值重估过程——土地增值、股票、房地产价格上涨等因素均促进了存量资产的市场价值上升。

以2018年的数据作比较,中国的GDP占美国的65%,社会净财富占美国的80%。中国相对于美国的存量赶超,除了经济快速增长加上高储蓄、高投资,也包含价值重估因素。后者除了一般资产价格变动,还有人民币汇率变动。不过,从人均角度看,中国财富占美国财富的比重还不到20%。

推进财富存量与债务存量改革

《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提出,在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需要推进存量改革,主要涉及财富存量和债务存量的调整,以及从动态角度重塑增量与存量的关系。

一方面,财富存量需要优化配置。就中国而言,政府配置的资源涵盖政府代表国家和全民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事业资源。当前政府配置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市场价格扭曲、配置效率低下、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因此,需要推进存量改革,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更多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手段,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具体来说,第一,自然资源方面,要以建立产权制度为基础,实现资源有偿获得和使用。第二,国有经济方面,要完善退出机制,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第三,推出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第四,改革“科教文卫”,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置存量债务并发展“可持续”债务积累模式。在存量债务结构中,国有企业债务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占“大头”,是债务处置的重点。对于国有企业债务处置,《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建议,首先,将融资平台债务覆盖入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不少融资平台债务原本属于政府债务范畴,但2015年生效的《预算法》不予确认。其次,通过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化解部分国有企业债务。最后,“僵尸国企”应有序退出。对于地方政府债务处置,《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建议,一是扩大地方债券发行量,不仅是用于弥补当年的赤字,减少增量的隐性债务,还将用于置换存量的隐性债务(如融资平台债务);二是盘活政府存款;三是通过地方政府资产(如地方国企等)的处置,部分化解债务风险。

未来需发展“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中国经济的赶超体制,同样也是当前中国杠杆率高企的体制根源。因为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以及金融机构的体制性偏好,会在中央政府担保或兜底的支持下“变本加厉”,导致信贷扩张“任性”,激励与行为方式发生扭曲,从而形成大量的债务积累和风险集聚。因此,取消政府隐性担保、打破刚兑,包括打破“国企信仰”,让传统的公共部门债务积累方式无以为继,这样才能形成以市场化风险定价为基准的“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


非金融资产占比社会净财富达98%

财富存量需要优化配置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3-18

□实习记者 于文哲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北京发布《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本书编制了2000年至2019年共计20年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数据。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社会净财富675.5万亿元,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经济发展呈现“存量赶超”,由此,未来中国经济需要进行“存量改革”。

“流量赶超”让位于“存量赶超”

数据显示,中国社会总资产已经由2017年的接近1400万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1655.6万亿元。考虑到2019年的社会总负债达到980.1万亿元,则社会净财富为675.5万亿元,人均社会净财富约为48.2万元。其中居民部门财富为512.6万亿元,居民人均财富约为36.6万元。

就2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中国财富规模大幅增长,充分反映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从社会净财富由国内非金融资产和对外净资产的构成来看:国内非金融资产由2000年的38.4万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661.9万亿元;国内非金融资产是社会净财富的主体,2019年占比高达98%。中国对外净资产由2000年的0.48万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13.6万亿元,这意味着就全球而言中国是净储蓄的提供者。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GDP已经由2000年的10万亿元攀升到2019年的接近100万亿元;财富存量由2000年的不到39万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675.5万亿元。2000年至2019年,中国名义GDP的复合年均增速为12.8%,社会净财富的复合年均增速为16.2%。财富增速快于名义GDP增速(更快于实际GDP增速)。由于GDP是流量指标,财富是存量指标,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经济的“流量赶超”已经让位于“存量赶超”。

中国社会净财富相对于GDP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贡献:较高的储蓄率和价值重估效应。较高的储蓄率直接对应较高的固定资本形成率,各部门的固定资本形成带来了非金融资产的每期增量。在每期的总产出中,消费占比相对较小,而投资占比相对较大,促进了中国财富总量的更快增长。财富总量上涨的另一个因素是价值重估过程——土地增值、股票、房地产价格上涨等因素均促进了存量资产的市场价值上升。

以2018年的数据作比较,中国的GDP占美国的65%,社会净财富占美国的80%。中国相对于美国的存量赶超,除了经济快速增长加上高储蓄、高投资,也包含价值重估因素。后者除了一般资产价格变动,还有人民币汇率变动。不过,从人均角度看,中国财富占美国财富的比重还不到20%。

推进财富存量与债务存量改革

《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提出,在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需要推进存量改革,主要涉及财富存量和债务存量的调整,以及从动态角度重塑增量与存量的关系。

一方面,财富存量需要优化配置。就中国而言,政府配置的资源涵盖政府代表国家和全民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事业资源。当前政府配置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市场价格扭曲、配置效率低下、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因此,需要推进存量改革,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更多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手段,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具体来说,第一,自然资源方面,要以建立产权制度为基础,实现资源有偿获得和使用。第二,国有经济方面,要完善退出机制,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第三,推出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第四,改革“科教文卫”,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置存量债务并发展“可持续”债务积累模式。在存量债务结构中,国有企业债务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占“大头”,是债务处置的重点。对于国有企业债务处置,《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建议,首先,将融资平台债务覆盖入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不少融资平台债务原本属于政府债务范畴,但2015年生效的《预算法》不予确认。其次,通过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化解部分国有企业债务。最后,“僵尸国企”应有序退出。对于地方政府债务处置,《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建议,一是扩大地方债券发行量,不仅是用于弥补当年的赤字,减少增量的隐性债务,还将用于置换存量的隐性债务(如融资平台债务);二是盘活政府存款;三是通过地方政府资产(如地方国企等)的处置,部分化解债务风险。

未来需发展“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中国经济的赶超体制,同样也是当前中国杠杆率高企的体制根源。因为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以及金融机构的体制性偏好,会在中央政府担保或兜底的支持下“变本加厉”,导致信贷扩张“任性”,激励与行为方式发生扭曲,从而形成大量的债务积累和风险集聚。因此,取消政府隐性担保、打破刚兑,包括打破“国企信仰”,让传统的公共部门债务积累方式无以为继,这样才能形成以市场化风险定价为基准的“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