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创新防范六大风险

负债管理剑指银行体系安全

发布时间:2021-04-01 08:30:05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彭远汉 万雅桢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制定和发布了《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办法》分为总则、负债质量管理体系、负债质量管理要素、负债质量管理监督和附则。旨在促进商业银行提升负债质量管控水平,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各商业银行高度重视,深刻理解,多措并举,开拓创新,认真做好《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监管,推动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健康发展。

推动商业银行强化负债业务管理

所谓负债质量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以确保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目的,按照与其经营战略、风险偏好和总体业务特征相适应的原则,就负债来源、结构、成本等方面所开展的管理活动。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影子银行等金融业态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复杂程度上升、管理难度加大。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针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的新形势,客观上需要总结归纳和提炼负债业务的管理评价标准,构建全面、系统的负债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持续推动商业银行强化负债业务管理,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

2021年1月22日至2月22日,中国银保监会就《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金融机构、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给予了广泛关注。中国银保监会就各方反馈意见逐条予以认真研究,充分吸收科学合理的建议,进一步完善了《办法》。一是明确了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内涵和业务范围;二是确立了商业银行从组织架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业务创新管理等方面负债质量管理体系;三是提出了商业银行从负债来源稳定性、负债结构多样性、负债与资产匹配合理性、负债获取的主动性、负债成本适当性、负债项目真实性等六方面的核心要素;四是强化了商业银行向监管部门报告负债质量管理情况的要求及负债质量监管评价结果运用的范围等。

提升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控

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良好的负债质量管理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基础,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撑。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实施的《办法》,是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监管制度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弥补制度短板,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对此,各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深刻理解,多措并举,开拓创新,认真做好《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监管,推动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健康发展。

一是要创新防范异常变动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要及时确立与本行负债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负债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负债质量管理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负债质量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并建立起相应的考核及问责机制,不断提升对负债规模和结构变动的管控,防止负债大幅异常变动引发风险。

二是要创新防范过度集中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要科学制定并执行负债质量管理的策略、制度、流程、限额、应急计划,建立健全有关负债质量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充分了解并定期评估本行负债质量状况,及时掌握负债质量的重大变化和潜在风险,从而形成客户结构多样、资金交易对手分散、业务品种丰富的负债组合,防止过度集中引发风险。

三是要创新防范过度错配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的策略、制度、流程和应急计划,要涵盖本行境内外所有可能对其负债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附属公司的所有负债业务,及相关重要交易对手、合作机构等,并包括正常情况和压力状况下的负债质量管理。使之负债与资产匹配更加合理,提升负债与资产在期限、币种、利率、汇率等方面的匹配程度,防止过度错配引发风险。

四是要创新防范违规集资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负债业务创新管理机制,在引入新产品、新客户、新流程、新技术手段前,充分识别和评估其包含的各类风险以及对整体负债质量的影响,并制定相应风险管理措施。从而能够根据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通过各种正当渠道主动获得所需数量、期限和成本的资金,防止违规筹资引发风险。

五是要创新防范过度扩展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要建立科学的内外部资金定价机制,防止因负债成本不合理导致过度开展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业务,不得设定以存款时点规模、市场份额、排名或同业比较为要求的考评指标;分支机构不得层层加码提高考评标准及相关指标要求,防范过度追求业务扩张和短期利润,防止过度扩展引发风险。

六是要创新防范违规操作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的负债交易、负债会计核算、负债统计等要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尤其是商业银行在开展负债业务创新活动时,要坚持依法合规和审慎原则,确保创新活动与本行的负债质量管理水平相适应,不得以金融创新为名,变相逃避监管或损害消费者利益,防止违规操作引发风险。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金融学会;中国人民银行景德镇市中心支行)


创新防范六大风险

负债管理剑指银行体系安全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4-01

□彭远汉 万雅桢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制定和发布了《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办法》分为总则、负债质量管理体系、负债质量管理要素、负债质量管理监督和附则。旨在促进商业银行提升负债质量管控水平,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各商业银行高度重视,深刻理解,多措并举,开拓创新,认真做好《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监管,推动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健康发展。

推动商业银行强化负债业务管理

所谓负债质量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以确保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目的,按照与其经营战略、风险偏好和总体业务特征相适应的原则,就负债来源、结构、成本等方面所开展的管理活动。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影子银行等金融业态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复杂程度上升、管理难度加大。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针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的新形势,客观上需要总结归纳和提炼负债业务的管理评价标准,构建全面、系统的负债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持续推动商业银行强化负债业务管理,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

2021年1月22日至2月22日,中国银保监会就《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金融机构、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给予了广泛关注。中国银保监会就各方反馈意见逐条予以认真研究,充分吸收科学合理的建议,进一步完善了《办法》。一是明确了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内涵和业务范围;二是确立了商业银行从组织架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业务创新管理等方面负债质量管理体系;三是提出了商业银行从负债来源稳定性、负债结构多样性、负债与资产匹配合理性、负债获取的主动性、负债成本适当性、负债项目真实性等六方面的核心要素;四是强化了商业银行向监管部门报告负债质量管理情况的要求及负债质量监管评价结果运用的范围等。

提升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控

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良好的负债质量管理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基础,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撑。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实施的《办法》,是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监管制度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弥补制度短板,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对此,各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深刻理解,多措并举,开拓创新,认真做好《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监管,推动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健康发展。

一是要创新防范异常变动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要及时确立与本行负债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负债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负债质量管理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负债质量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并建立起相应的考核及问责机制,不断提升对负债规模和结构变动的管控,防止负债大幅异常变动引发风险。

二是要创新防范过度集中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要科学制定并执行负债质量管理的策略、制度、流程、限额、应急计划,建立健全有关负债质量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充分了解并定期评估本行负债质量状况,及时掌握负债质量的重大变化和潜在风险,从而形成客户结构多样、资金交易对手分散、业务品种丰富的负债组合,防止过度集中引发风险。

三是要创新防范过度错配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的策略、制度、流程和应急计划,要涵盖本行境内外所有可能对其负债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附属公司的所有负债业务,及相关重要交易对手、合作机构等,并包括正常情况和压力状况下的负债质量管理。使之负债与资产匹配更加合理,提升负债与资产在期限、币种、利率、汇率等方面的匹配程度,防止过度错配引发风险。

四是要创新防范违规集资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负债业务创新管理机制,在引入新产品、新客户、新流程、新技术手段前,充分识别和评估其包含的各类风险以及对整体负债质量的影响,并制定相应风险管理措施。从而能够根据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通过各种正当渠道主动获得所需数量、期限和成本的资金,防止违规筹资引发风险。

五是要创新防范过度扩展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要建立科学的内外部资金定价机制,防止因负债成本不合理导致过度开展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业务,不得设定以存款时点规模、市场份额、排名或同业比较为要求的考评指标;分支机构不得层层加码提高考评标准及相关指标要求,防范过度追求业务扩张和短期利润,防止过度扩展引发风险。

六是要创新防范违规操作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的负债交易、负债会计核算、负债统计等要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尤其是商业银行在开展负债业务创新活动时,要坚持依法合规和审慎原则,确保创新活动与本行的负债质量管理水平相适应,不得以金融创新为名,变相逃避监管或损害消费者利益,防止违规操作引发风险。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金融学会;中国人民银行景德镇市中心支行)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