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险资加码驰援地方实体经济

“资管汇”平台累计落地项目金额数百亿元

发布时间:2021-07-06 09:53:28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实习记者 于文哲

近两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进步,保险资金对接地方融资项目有了专属的线上渠道,再加上相关政策的鼓励支持,保险资金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加大。

科技提升投资质效

2019年,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上线“资管汇”科技平台,致力于连接各类市场主体,打造投融资对接体系,促进科技、金融、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目前“资管汇”平台建立了动态融资项目库,定期线上发布并及时向保险公司发布融资项目信息,提高了投融资对接交互精度和深度,提升了险资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效能,受到行业和地方认可和欢迎。协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日前披露,截至目前,协会累计与26个省市自治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资管汇平台累计收集融资项目1092个,涉及资金规模3.8万亿元;累计发布融资项目176个、资管产品73个,涉及资金规模5075亿元,已落地项目金额数百亿元。

与此同时,协会积极开展线上、线下项目对接活动,拉近保险资金与实体项目的距离。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4月以来,协会已举办浙江、云南、宁波、湖南、广西、贵州、湖北、广东、福建等地项目发布会,会上,协会同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并举行代表性项目路演。此类项目发布活动受到险资鼎力支持,对接效果显著,比如,广西“险资入桂”项目对接会结束后数天,已有5家广西当地企业与相关险资投资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80多亿元。

曹德云表示,协会自成立以来,借助行业自律组织的平台优势和专业优势,采取优化注册管理、开通绿色通道、“资管汇”平台支持等形式不断提高保险资金与实体经济对接的效率与质量。“十四五”期间,协会将继续联合各省市政府部门开展保险资金在线支持实体经济系列活动,把“资管汇APP”打造成为面向全国的常态化保险资金对接实体经济新平台。

政策提供良性引导

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对吸引险资提供了有力引导和政策支持。例如,广西银保监局出台《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若干措施》,其中专门针对险资运用出台奖励措施,鼓励企业引进保险资金;广东银保监局主动搭建政府部门、监管机构、保险机构、融资主体四位一体的“险资入粤”平台,推动保险资金优先投资广东实体经济。广东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协会的多方联动,进一步加大保险资金的宣传力度,推动投融资项目线上线下对接,建立常态化投融资对接机制,引导保险资金支持广东“两新一重”、科技创新、绿色环保、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点领域。

近年来,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政策逐步完善,保险资金运用快速发展,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自1995年《保险法》施行至今,关于险资运用的法律法规、监管顶层设计制度文件增至180余件,不断激活险资活力,保险资金可投资品种不断增加,已由传统的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向多元化投资转变。协会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底,共登记(注册)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1971只,登记(注册)规模45179.85亿元。其中债权投资计划累计登记(注册)逾3.8万亿元,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累计登记(注册)近7000亿元。公开资料显示,2004至2020年,全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从1.08万亿元增至21.68万亿元,综合收益率由3.13%上升至5.98%。

服务地方未来可期

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追求长期回报等特点,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可直接对接实体经济以及公路、交通、航运、城市改造等项目融资需求。多年来,保险资金重点支持了“一带一路”、京沪高铁、中国—东盟信息港等国家重大战略项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贡献力量。

作为国内最主要的长期资金,保险资金应注重发挥自己优势和特点,这样可以带来投融双方的良性互动。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会长,泰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执行官段国圣表示,保险资金支持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应以直接项目投资为主要模式,有助于缩短投资链条、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高投融资效率。在保证安全性前提下,可以通过债权、股权、股债结合、基金等多种项目投资形式对接地方产业融资需求。通过长期投资,一方面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获得长期稳定回报、匹配长期保险负债,实现共赢。

未来保险资金面临服务实体经济的重大战略机遇。湖北银保监局局长刘学生认为,保险资金具有负债期限长、来源稳定、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等优势,可以投资新基建补短板;支持新兴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对于前沿新兴技术领域,保险资金可拉长业绩考核周期,与新技术产业深度融合;可参与能源、环保等领域的绿色项目投资建设,成为绿水青山的长期建设者。


险资加码驰援地方实体经济

“资管汇”平台累计落地项目金额数百亿元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7-06

□实习记者 于文哲

近两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进步,保险资金对接地方融资项目有了专属的线上渠道,再加上相关政策的鼓励支持,保险资金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加大。

科技提升投资质效

2019年,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上线“资管汇”科技平台,致力于连接各类市场主体,打造投融资对接体系,促进科技、金融、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目前“资管汇”平台建立了动态融资项目库,定期线上发布并及时向保险公司发布融资项目信息,提高了投融资对接交互精度和深度,提升了险资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效能,受到行业和地方认可和欢迎。协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日前披露,截至目前,协会累计与26个省市自治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资管汇平台累计收集融资项目1092个,涉及资金规模3.8万亿元;累计发布融资项目176个、资管产品73个,涉及资金规模5075亿元,已落地项目金额数百亿元。

与此同时,协会积极开展线上、线下项目对接活动,拉近保险资金与实体项目的距离。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4月以来,协会已举办浙江、云南、宁波、湖南、广西、贵州、湖北、广东、福建等地项目发布会,会上,协会同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并举行代表性项目路演。此类项目发布活动受到险资鼎力支持,对接效果显著,比如,广西“险资入桂”项目对接会结束后数天,已有5家广西当地企业与相关险资投资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80多亿元。

曹德云表示,协会自成立以来,借助行业自律组织的平台优势和专业优势,采取优化注册管理、开通绿色通道、“资管汇”平台支持等形式不断提高保险资金与实体经济对接的效率与质量。“十四五”期间,协会将继续联合各省市政府部门开展保险资金在线支持实体经济系列活动,把“资管汇APP”打造成为面向全国的常态化保险资金对接实体经济新平台。

政策提供良性引导

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对吸引险资提供了有力引导和政策支持。例如,广西银保监局出台《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若干措施》,其中专门针对险资运用出台奖励措施,鼓励企业引进保险资金;广东银保监局主动搭建政府部门、监管机构、保险机构、融资主体四位一体的“险资入粤”平台,推动保险资金优先投资广东实体经济。广东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协会的多方联动,进一步加大保险资金的宣传力度,推动投融资项目线上线下对接,建立常态化投融资对接机制,引导保险资金支持广东“两新一重”、科技创新、绿色环保、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点领域。

近年来,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政策逐步完善,保险资金运用快速发展,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自1995年《保险法》施行至今,关于险资运用的法律法规、监管顶层设计制度文件增至180余件,不断激活险资活力,保险资金可投资品种不断增加,已由传统的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向多元化投资转变。协会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底,共登记(注册)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1971只,登记(注册)规模45179.85亿元。其中债权投资计划累计登记(注册)逾3.8万亿元,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累计登记(注册)近7000亿元。公开资料显示,2004至2020年,全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从1.08万亿元增至21.68万亿元,综合收益率由3.13%上升至5.98%。

服务地方未来可期

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追求长期回报等特点,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可直接对接实体经济以及公路、交通、航运、城市改造等项目融资需求。多年来,保险资金重点支持了“一带一路”、京沪高铁、中国—东盟信息港等国家重大战略项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贡献力量。

作为国内最主要的长期资金,保险资金应注重发挥自己优势和特点,这样可以带来投融双方的良性互动。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会长,泰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执行官段国圣表示,保险资金支持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应以直接项目投资为主要模式,有助于缩短投资链条、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高投融资效率。在保证安全性前提下,可以通过债权、股权、股债结合、基金等多种项目投资形式对接地方产业融资需求。通过长期投资,一方面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获得长期稳定回报、匹配长期保险负债,实现共赢。

未来保险资金面临服务实体经济的重大战略机遇。湖北银保监局局长刘学生认为,保险资金具有负债期限长、来源稳定、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等优势,可以投资新基建补短板;支持新兴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对于前沿新兴技术领域,保险资金可拉长业绩考核周期,与新技术产业深度融合;可参与能源、环保等领域的绿色项目投资建设,成为绿水青山的长期建设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