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记者观察:买方与卖方“双转型”

发布时间:2021-09-02 08:57:11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胡杨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真正的“大资管”时代即将正式到来,资管行业将面临更多的竞争与创新。

过往,银行对于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的发行和销售行为比较简单,只要说清大多投资者关心的“保不保本?”“多长期限?”“收益多少?”这三个问题就足够。但在理财净值化的今天,由于产品类型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复杂,业绩展示方式更加专业,银行提供理财服务的专业性面临更高要求。具体来说:

一是要持续丰富产品体系。现阶段,银行理财的大趋势是以“固收+”产品为主,相较于传统固收类产品,“固收+”的收益弹性、空间、想象力、策略适应性和拓展性都更强。相对来说,权益类产品在银行理财中占比仍然较低。考虑到低利率背景下,权益资产是增厚收益的重要手段,下一步该类产品的设计和相关投资的思路是银行理财实现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的一大关键抓手。

二是要加强投研能力建设。相较于债券投资和非标投资,银行理财对于其他类型资产的投资还存在一定短板,需要在提高投研水平上下更大力气,利用好金融科技等手段,实现智能投顾,提升投资能力,为投资者创造超额收益。

三是要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合规和净值化转型之下,银行理财更加需要“用实力说话”,不少中小银行在人才、资金、技术方面不占优势,将承受更大的竞争压力。这种现实下,转变角色,承担更多代销功能,打造理财产品“综合超市”,将成为不少商业银行及理财公司的发展新思路。

对于银行来说,优化产品设计、投研能力、渠道建设,都意味着理财业务专业性的提升。而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专业”则意味着投资理念的转变。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1年上)》(以下简称“报告”)清晰地展示了理财投资者的画像。他们普遍相对厌恶风险——大多持有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占比58.19%),持有总金额也最大(占比68.61%);他们习惯短线持有——T+0产品的投资者数量占比仍在进一步提升,截至6月底达到46%。

我国银行理财发展时间尚短,投资者专业素质和风险承受能力有待提升。从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中涉及理财类业务投诉4510件,环比增长35.1%,其中大型银行涉及理财类业务投诉环比增长62.4%,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理财发展与投资者需求之间还有差距。

理财净值化时代,产品收益率的走向客观上也要求个人投资者转变投资意识,培育长期理性和价值投资理念,避免“追涨杀跌”的机会型投资。根据上述报告,2021年6月,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收益率为3.52%,较年初减少37BP,较去年同期增加7BP,高出10年期国债收益率42BP。上半年,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收益率最高为3.97%、最低为2.96%。

因此,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称,要从提升国民金融能力的高度出发,全面深入开展财商教育,提升投资者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坚决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卖者尽责”与“买者自负”有机统一,推动银行理财健康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资管新规不止意味着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转型,也意味着投资者的转型。


记者观察:买方与卖方“双转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9-02

□记者 胡杨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真正的“大资管”时代即将正式到来,资管行业将面临更多的竞争与创新。

过往,银行对于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的发行和销售行为比较简单,只要说清大多投资者关心的“保不保本?”“多长期限?”“收益多少?”这三个问题就足够。但在理财净值化的今天,由于产品类型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复杂,业绩展示方式更加专业,银行提供理财服务的专业性面临更高要求。具体来说:

一是要持续丰富产品体系。现阶段,银行理财的大趋势是以“固收+”产品为主,相较于传统固收类产品,“固收+”的收益弹性、空间、想象力、策略适应性和拓展性都更强。相对来说,权益类产品在银行理财中占比仍然较低。考虑到低利率背景下,权益资产是增厚收益的重要手段,下一步该类产品的设计和相关投资的思路是银行理财实现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的一大关键抓手。

二是要加强投研能力建设。相较于债券投资和非标投资,银行理财对于其他类型资产的投资还存在一定短板,需要在提高投研水平上下更大力气,利用好金融科技等手段,实现智能投顾,提升投资能力,为投资者创造超额收益。

三是要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合规和净值化转型之下,银行理财更加需要“用实力说话”,不少中小银行在人才、资金、技术方面不占优势,将承受更大的竞争压力。这种现实下,转变角色,承担更多代销功能,打造理财产品“综合超市”,将成为不少商业银行及理财公司的发展新思路。

对于银行来说,优化产品设计、投研能力、渠道建设,都意味着理财业务专业性的提升。而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专业”则意味着投资理念的转变。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1年上)》(以下简称“报告”)清晰地展示了理财投资者的画像。他们普遍相对厌恶风险——大多持有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占比58.19%),持有总金额也最大(占比68.61%);他们习惯短线持有——T+0产品的投资者数量占比仍在进一步提升,截至6月底达到46%。

我国银行理财发展时间尚短,投资者专业素质和风险承受能力有待提升。从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中涉及理财类业务投诉4510件,环比增长35.1%,其中大型银行涉及理财类业务投诉环比增长62.4%,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理财发展与投资者需求之间还有差距。

理财净值化时代,产品收益率的走向客观上也要求个人投资者转变投资意识,培育长期理性和价值投资理念,避免“追涨杀跌”的机会型投资。根据上述报告,2021年6月,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收益率为3.52%,较年初减少37BP,较去年同期增加7BP,高出10年期国债收益率42BP。上半年,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收益率最高为3.97%、最低为2.96%。

因此,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称,要从提升国民金融能力的高度出发,全面深入开展财商教育,提升投资者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坚决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卖者尽责”与“买者自负”有机统一,推动银行理财健康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资管新规不止意味着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转型,也意味着投资者的转型。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